《民主史话》- 风雨飘摇:戈尔巴乔夫后期的苏联

(自由亚洲电台所有的评论只代表评论员们个人的立场。) 当初,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推行政治和文化改革,鼓吹“新思维”的自由化政策时,恐怕没有料到它会如此快地在东欧各国引起重大政治后果――铁幕崩裂粉碎。到1989年底,东欧已大变,苏联将走向何方呢?事实上,作为一个庞大帝国和共产阵营的始作俑者,“庆父未死,鲁难未已”,苏联仍存,红色阴影就仍在,它就是世界的一块心病。各国仍不得安寝。因此,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苏联的动向。 实际上,早在1989年,前苏联的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在1939-1940年被强行并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已经纷纷表达出了独立的诉求。 1989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发表新年讲话,指出:“过去的一年,革命革新的浪潮席卷了东欧。......许多问题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现在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目的,就是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建立自由和公正的社会。” 1990年1月,激进改革派的代表叶利钦说他们在最终目标上与戈尔巴乔夫是一致的,但却主张采取更加激进、更为坚决果断的策略来推进改革。20至21日,叶利钦等176名代表组成了[民主纲领派]组织,宣称代表了苏共三分之一的党员。 1990年2月5日至7日,苏共举行中央全会。戈尔巴乔夫作了主题报告,向前跨了一步,接着,叶利钦代表[民主纲领派]作了针对戈尔巴乔夫十条报告的发言,提出了自己的更彻底的十条,即:放弃所谓[民主集中制],实行普遍民主;从一党制过渡到多党制;以及各加盟共和国依据自愿原则联盟等十条激进主张。 不久,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给过去斯大林时代大量受迫害的人恢复了名誉,并对积极参与镇压的人给与了刑事惩罚。一个新的政治宽容的时代降临到了历经苦难的这片广袤的大地上。 1990年3月15日,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新宪法选举戈尔巴乔夫为苏联第一任总统。按照宪法,总统享有极大的权力。希望以此来推动戈尔巴乔夫所提出的改革。 但是,留给他的时间越来越少,苏联的政治与经济危机都日益严重了。 在经济上,苏联由于国有制的低效率以及军事工业的拖累,困境已经日益严重,每下愈况,积重难返,已面临破产的边缘。 90年2月与3月,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先后公开宣布独立,与苏联发生了严重政治与军事冲突。5月,三国并签署《一致与合作宣言》恢复三国在二战前的波罗的海委员会同盟,并致函美国总统布什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要求承认三国独立。接着,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分裂倾向也日益明显,希望脱离苏联而去。 5月29日,前苏联的主要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经过激烈的选举争夺,选举出了叶利钦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表示将致力于实现俄罗斯的主权,“保卫自己不受中央支配”。6月12日,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规定,在该共和国,本共和国法律高于苏联法律,共和国享有包括自由退出苏联等条款在内的一系列自主权。 山雨欲来风满楼。苏联面临着解体的重大危机。 1990年7月2日,苏共28大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召开,戈尔巴乔夫的报告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的前进目标。并允诺一系列关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改革措施。但是,已经晚了。苏联作为一个庞大的共产帝国,已经风雨飘摇,难于支撑了。 7月12日,叶利钦在苏共大会上发表声明,宣布退出苏联共产党,给了这个帝国以最后一击。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奎德作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