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评论》 - 从中国可能收购俄罗斯太空站说起

(自由亚洲电台所有的评论只代表评论员们个人的立场。)二十世纪最后一年的岁末,中国“神舟”号可载人太空飞船试飞,试飞从中国甘肃省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开始,绕地球运行了14圈,历时21小时15分,之后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地点着陆,这项耗时七年的航天工程科研项目宣告成功,为未来真正的太空飞行做了准备。若干媒体于是称:中国人的太空世纪已经到来。中国在太空开发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固然聊可欣慰。然而,回顾中国在航空航天工业及相关高科技领域走过的道路,却令人感慨。自从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当政开始,在重工业、军事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等诸领域,便一直跟在俄国人后面,亦步亦趋。五十年代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完全靠苏联人援建,中苏政治关系恶化后,未完成的部分,便听之任之;卫星上天,原子弹氢弹爆炸,都得益于从苏联专家手中“偷”来的机密,这已经是中国科技界公开的秘密;而包括飞机及其他大多数军事武器技术,不是从俄国人那里学获的,就是从俄国人那里“窃”获的。一九九六年,两名中国机师开始在莫斯科附近的星城航天中心接受培训,他们学习了载人航天飞行所需的全部课程,包括宇宙航空学,天文学、轨道空间站设备等。1997年,这两名中国机师在俄国加加林太空人准备中心完成了太空飞行准备,结业返国。最近,又赫然传出中国可能收购俄罗斯太空站“和平”号的新闻。跟在俄国人之后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的这些过程,对一个一贯号称“自力更生”的政府来说,可谓莫大的讽刺。诚然,俄罗斯技术先进,尤其在航空航天的某些方面,甚至领先美国。但俄罗斯技术的弱点,也十分明显。一些装备过于笨重,成本过高,故障频繁,另一些装备则在新的条件下,已经显出相对的落后。在车臣战争中,所暴露出来的俄国武器陈旧不堪,已可略见一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今的中国,其军事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却仍然主要依靠从俄罗斯进口,令人难以置信。飞机、巡洋舰、航空母舰,以至于太空站,统统收购,中国当局似乎显得有些迫不急待。有关专家认为,俄罗斯“和平”号太空站已超期服役多年,许多部件都需要更新,还潜藏许多未察觉的隐患,花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把俄国人要抛弃的包袱接过来,每年再花上一笔昂贵的维持费,那么,好大喜功的中国现政权,极可能就是接过了一个花钱的“无底洞”,让俄国货再次成为中国人民肩上的沉重负担。中共前外交部长陈毅喊道:就是当掉裤子,也要把卫星搞上天!结果,中国老百姓果然为卫星上天、原子弹氢弹爆炸付出了超额代价。陈毅喊话,正值国民经济崩溃之际,共产党仍不惜一切代价搞卫星搞原子弹,盲目备战,穷兵黩武。导致数以千万计的中国民众在饥寒交迫中死亡。沉重的代价值得反思。更为值得反思的是,中国学人到了海外,反而能够取得惊人的科技成就,甚至一再捧回“诺贝尔”奖;而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国内科技界,却仍然迷信俄国人一大二笨的技术,似乎只有俄国人的技术,才能让他们受到“启发”、得到“飞跃”,足见国内科研体制的陈腐、愚昧和落后。(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劲松作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