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的兴衰》 - 3. 共产主义运动的早期状况

(自由亚洲电台所有的评论只代表评论员们个人的立场。)在人们印象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是书斋学者,不屑于实际政治活动。但事实上,他们对政治组织活动是相当热衷的。譬如,《共产党宣言》本身就是为他们的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 不过,作为政治活动家,他们是失败的。1852年,由他们主导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就被迫解散了。1864年,欧洲的部分左翼力量组成了“第一国际”,马克思并受命起草了《成立宣言》;但是,就是在第一国际中,马克思派的共产主义者也并未占据主导地位。即使在1871年激进派暴动成立的短暂的“巴黎公社”的权力结构中,曾包括了布朗基派、新雅各宾派和普鲁东派,也并没有马克思派的共产主义分子,虽然事后马克思对公社给予了极高的赞赏。 第一国际于1876年寿终正寝。继之而起在1889年成立的第二国际,其色彩则温和得多,它的基本主张是社会民主主义,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为骨干力量,与马克思主义有相当大的分歧,以至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来痛斥其党纲。其基本的政见分歧是,马克思主张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而社民党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二者的共同处是都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 至19世纪末叶,英、美、法等工业国,都逐步在扩大自己的代议制民主的基础,日益能够容纳社会民主主义了。而社会民主主义自身,通过第二国际的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的卓越努力,也日渐增大其社会影响力。从1889年的第二国际,到1923年重建的“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后来到1951年的“社会党国际”,它成了世界左翼中主张民主的一派,成为国际政治中一股很重要的力量。当代英国的工党、法国的社会党等等这些主流政党都是这一支脉络结出的果实,可见其流传之广了。 那时,力主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在实际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已经日益减弱,马克思本人也于1883年去世。在19世纪末期,连恩格斯也不得不承认普选权是“无产阶级的一个崭新斗争方式”了。 但是,与马克思原先的预料相反,在贫穷落后的国家,他的学说居然在20世纪初叶复活了。其始作佣者,是俄国的列宁。1918年3月,列宁提议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派更名为俄国共产党,从而接过了马克思的激进的暴力的衣钵,并在人类历史上掀起了几十年的大规模血雨腥风。(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奎德所作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