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国殃民的黄河水库工程

(自由亚洲电台所有的评论只代表评论员们个人的立场。) 据新华社12月8日报导,根据中央部门规划,黄河干流上一共要建7座大型控制性工程,其中龙羊峡、刘家峡和三门峡水库已经建成使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很快也要竣工;除此,还有三个大型工程正在规划之中。根据正在制定的《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对策》介绍,这7个大型工程建成之後,黄河干流上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水沙调控体系,在控制洪水和泥沙,调节径流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反正我看到这条消息不寒而栗。在我的想象中,另一个类似海河或者整个华北地区水资源枯竭的灾难正在气势雄伟地向我们这个已经惨得可以的民族走来。 华北的水资源枯竭可以用白洋淀乾涸的例子加以说明。 六十年代以来,华北第一大湖白洋淀连续发生了13次乾淀,尤其是1984~1988年连续5年乾涸,使淀中动植物遭到毁灭性打击。世代以白洋淀为生的近百个水村的人们不得不彻底改变生活方式,向遍布死鱼,遍布枯死的荷花和芦苇的湖底迁移,开始垦荒造田、建房修路。因失去白洋淀,华北的气候变得更加乾旱,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生态进一步恶化。 令人惊异的: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竟然是……水库。 原来,华北平原主要的问题被认为是水患。五十年代暴雨成灾,“根治海河”成了当时向大自然开战的最激动人心的口号。白洋淀属海河水系,於是,在汇入白洋淀的各条大河上,建起了百余座大小水库。华北平原上,大部分河流变成了季节河(另一种说法是,整个华北地区已不存在一条常流河),入淀的河道基本断流。这下好了,海河终於被“根治”了。不久,被“根治”了的海河出现了缺水和无水的危机。华北平原开始从湿润、半湿润地区向乾旱、半乾旱地区演变。水灾消失了,旱灾逐年加重,荒漠化的趋势正在严重地威胁着整个华北平原。反过来,白洋淀等湖淀河塘的乾涸,又极大地降低了华北平原的水面蒸发量,缺乏足够的水气去补充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锋面雨、地形雨和对流雨大大减少。想不到,水库这种“水利”工程居然成了湖泊河流的杀手。 1988年秋,一场罕见的暴雨横扫华北平原,上游水库开闸放水,洪水沿着乾涸的河道流进已乾淀五年之久的白洋淀。这颗“华北名珠”又开始光彩闪烁。但是,整个华北地区的缺水状况还在继续恶化,白洋淀水量也随旱情起伏不定。本月的最新消息是,白洋淀又一次面临乾涸的威胁,原因是天旱和水库拦截。新华社报导说,往日烟波浩渺的白洋淀,现在除了主航道和不大的几片水域还有点水之外,其他部分已经乾涸。主航道也极浅,船只完全是搅着泥沙在勉强行走。 我们拿数字说话。有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数据叫做“水库总库容与总径流比”,就是一个地区或流域所建水库的总蓄水量和这个地区或流域总的地表水量的比例数。比如,云南四川低到4%以下,河北却高到88.3%,就是说河北的水库可以蓄积全省88.3%的总水量。这个数字是很高的,其结果就是大部分河流都变成了季节河,或者说已经不存在一条常流河。再来看黄河。黄河干流上已建和在建的大型水利枢纽已有11座,总库容已经高达563亿立方米;黄河年均水量不过才580亿立方米,算下来“总库容与径流比”为95%。比河北的88%还高出6、7个百分点。再加上黄河与众不同,因泥沙太多,还得留下200亿立方米的水冲沙,实际上可用之水仅有3、400亿立方米。如果以400亿立方米来算,黄河的库容径流比至少在140%以上。如果算上支流水库,其库容径流比可能是河北的2倍。说白点,就是黄河上建成了的水库,已经能蓄两条黄河的水量了。 但他们还要大建特建。 我早就说过一句话:水利部不把黄河也整成海河、淮河那样碎尸万段是绝不会罢手的。黄河断流已经严重到如此地步了,还在没完没了地建水库,诚不知居心何在?诚实地说,我心中有一股难以压抑的恨。我确实恨那个祸国殃民的水利工程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往往不择手段地欺骗人民,千方百计要上大工程,从上到下都要捞足,至於长江黄江的命运,国家民族的命运,他们是不闻不问的。(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郑义作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