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走入历史的黄河

(自由亚洲电台所有的评论只代表评论员们个人的立场。) 据新华社报导,黄河百年一次的改道已走入历史。报导引述中国治黄专家的话说,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黄河发生过大的改道26次,因此有了百年一改道的说法。现在的河道是1855年那次大改道形成的,经过一百多年的淤积,某些地段又形成了危险的局面。但是,通过综合治理,还可以保证一百年不改道,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黄河百年一改道已经走入历史。为了证明这个预言的可靠性,治黄专家还列举了三大措施:一是下游挖河疏浚,二是中上游植树造林,三是建中游水库群拦沙,并称这是保证黄河长治久安的新思路。说起来听起来似乎都不错,但认真想一想,恐怕会发现不是黄河改道走入历史,而是黄河要走入历史。 今年夏天,中新社报导:位於黄河中游的壶口瀑布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据水文观测,壶口瀑布的水量,八十年代开始明显衰减,而九十年代又比八十年代小得多。今年夏天,距离壶口瀑布最近的龙门水文站,测到的流量是每秒75.2立方米,而过去在这个季节的多年平均值是每秒300立方米左右,也就是说减少了大约3/4。前两年,壶口瀑布上游还发生过断流,人们挽起裤腿就可以涉过黄河。每秒75.2个流量是什么概念呢?正在兴建的黄河万家寨引水工程,就位於壶口上游,距离也不算远,这个工程完全建成之後,引水量就是48个流量,是壶口瀑布目前在夏天流量的将近2/3。这样,如果我说滔滔黄河已变成一条引水渠,恐怕没有人敢说这是一种文学色彩的夸张。 中国大陆有些专家的话并不都是骗人,关键问题是咱们老百姓得学会听。比如他说黄河改道将走入历史,一定会加上许多前提:如果下游疏浚做得很成功,如果中上游植树造林收到明显成效,如果中游泥沙不进入下游,而且,如果这三条都实现了,那么,黄河改道就会走入历史。可这三条能够实现吗?这就是天知道了。我实在听不出这三条怎么就是“新思路”,下游疏浚、中上游造林,这是古人都明白的道理。至於建水库拦沙,黄河三门峡水库早就成功地拦满了泥沙,成了一个废库,现在的办法是再多建几个,下有小浪底,上有万家寨,中有碛口、古贤,整个中游一库挨一库,都准备蓄满泥沙成为废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几块水平梯田。这才算是真正的“新思路”,但那结果,我就实在不敢恭维了。 我说有些专家的话不都是骗人,就是说还有骗人的成分。比如,黄河目前的首要问题不是水多,多得成灾,而是水少,少得断流。去年,一些敢说真话的专家向朱熔基提出了一个报告,警告:“如果国家再不采取坚决措施,黄河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变成一条季节性河流,并逐渐消失。”自七十年代起,黄河下游就频繁断流,九十年代更是年年断流,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时段和长度不断加长。如1997年,山东利津段累积断流226天,330天无水入海,断流长度达700多公里,占黄河下游河道长度的90%。原因之一是目前所具备的引水能力早已大大超过了黄河可能的供水能力;二是黄河流域已从荒漠化的水土流失阶段进入了荒漠化的最後阶段――降水量减少。 黄河所面临的首要危险,已经不再是洪水改道,而是断流乾涸。有人预测:按照目前趋势,到2020年,黄河下游将全年断流,黄河成为一条内陆河已成定局。即使这样,黄河也有可能同时存在改道的危险。旱久了,再来一场全流域性的暴雨,很可能就冲破堤防,在人烟稠密经济发达之处冲出一条新的河道。所以,有专家建议:与其听凭黄河自然改道,造成巨大损失,不如事先安排,给黄河腾出一条出路,主动改道。我以为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设想。 事情的真相是:不是黄河改道走入历史,而是黄河正在走入历史。(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郑义作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