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亚洲电台所有的评论只代表评论员们个人的立场。) 最近几天,新华社与《中国青年报》分别报导了两条倾向相反的消息。新华社说,黄河断流时间缩短;《中国青年报》说,近年来黄河水资源急剧减少,断流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倒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好现象,说明新闻一律的不正常状况已开始有所突破。 新华社的消息说,从1972年黄河下游首次出现断流以来,八、九十年代情况更加严重,断流的时间不断加长,甚至到了伏天大汛期间也断流。1997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黄河长时间断流,使下游地区用水受到极大影响,还导致河道萎缩,生态环境恶化,愈来愈多的人担心黄河要变成季节河或内陆河。新华社说,现在情况有所改变,从1999年初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出实施水量统一调度的“调水令”,从当年3月1日正式开始,对黄河干流2500公里河段实行逐年逐月逐旬的即时调度。其效果极为显著,使去年大旱之年黄河断流时间缩短到42天。这条消息恐怕不是谎话,事实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再来看另一条消息。《中国青年报》主要是引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的谈话。刘先生介绍的情况是,黄河流域生态问题主要在中上游;内蒙古黄河流域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水土流失。内蒙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有1亿6千万吨,其结果是使农地、草原面积逐年减少,也使下游河床不断升高成为悬河。而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除了气候乾旱导致植被退化外,主要还是人为的超载放牧,乱砍滥伐,以及不适当地开荒种粮等等。内蒙每年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200万亩,而每年植树造林只有500万亩,如果再不重视生态建设,未来连生存都是问题。 如果我们把这两条消息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内蒙古区委书记刘明祖说的话比较实在。因为新华社所介绍的情况是一个人为调度出来的表面现象,而刘先生谈的是黄河实质性问题。本来,所谓断流仅仅是一个表面的现象,它所反映出来的,是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实质性问题。现在用中央调控的手段让黄河断流的时间缩短,打个比方,就等於给面带病容的人化一下妆,或者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乾脆叫“打肿脸充胖子”,根本的问题,也就是中上游的生态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当然,新华社的消息没有说全流域生态环境已得到改善,也没有说黄河入海水量有多少,从字面上来说不能叫假新闻。但避而不谈实质问题,毕竟不是应有的作风。 内蒙古区委书记刘明祖也谈到了各地争相引水的问题,例如,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正在兴建引水工程,以缓和城市用水危机;包头市也一直在增加用水量;宁夏、甘肃的许多乾旱地区也在抽黄河水浇地;山东等下游地区也同样。刘明祖建议:提高黄河水价,以经济杠杆来节制引黄灌溉。据刘先生调查,在巴彦淖尔盟,过去引1立方米黄河水只需要交9厘人民币,现在提到4分多,仍然存在极大的浪费,应该继续提价,以保卫黄河水资源。 这也是两条消息不同的倾向:新华社讲以行政命令进行宏观调控,青年报讲用市场―价格手段配置资源。当然,一定的行政手段也是必须的,但行政手段是解决不了经济问题的。这似乎不需要再试验了,积半世纪经验教训,我们至少已经明白一点:“看得见的手”没有“看不见的手”灵。(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郑义作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