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的兴衰》 - 22. 二战中的苏俄

(自由亚洲电台所有的评论只代表评论员们个人的立场。) 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结成临时分赃同盟,促成希特勒侵入波兰,导致二战爆发,一个月之后,波兰就被德苏两国瓜分了,苏联得了波兰东部及其他一些地区,同时侵入芬兰,赢得了有限的胜利。而希特勒这一祸水正在狂奔流向西方各国,这一切使斯大林志得意满,并为自己的策略成功奏效而洋洋得意。 但是他打错了算盘。 希特勒在战争初期,以其“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破丹麦,夺挪威,占法国......,势如破竹。但是对一海之隔的英国,却无可奈何。英国军队在开初敦克尔克大溃退,从欧洲大陆渡海回到英国后,稳住阵脚,坚决不同希特勒和解。而希特勒对英国的空中攻势又遭到挫败。于是,遭受挫折的希特勒改变战略,决定推迟入侵英伦,回过头来突然进攻他战争初期的临时盟友――苏联。这就是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条约」,大举入侵苏联,打破了斯大林“祸水西引”的美梦。斯大林完全没有估算到希特勒的算盘,引火烧身,因此在苏德战争初期,苏军节节败退,德军很快就兵临莫斯科城下。只是经过半年之后,俄国冬季的冰天雪地才使危急形势到缓解。此时,面临灭顶之灾的斯大林,这才回到现实主义,把在苏联不得人心、无法动员民众起来反抗侵略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放到一边,而强力诉诸俄罗斯的光荣民族传统,这样,彼得大帝、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一些过去被苏共抛弃甚至批判的民族符号在斯大林演说中被抬了出来,成为抵抗希特勒的俄罗斯精神支柱。这一招果然大大激发了民众的抵抗斗志,收到了奇效。自此,俄国人在俄罗斯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反抗法西斯侵略,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特别是经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浴血奋斗,击退了纳粹军队的攻势,成了二战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斯大林通过转向民族主义来获得国内民众对其抗德战争的支持,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表明,苏联及其之后的共产国家在实际处理国家及外交事务时,已不再把意识形态放在首位,而是民族国家的利益优先了。以后,这一点就几乎成了所有共产党国家的心照不宣的行事法则。 这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已经不再具有精神优势地位、并开始逐渐退潮的重要标志。(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奎德作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