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亚洲电台所有的评论只代表评论员们个人的立场。)香港回归三年,经济起伏不定,总的形势是空前大萧条。最近,反映这一大萧条趋势继续恶化的,是香港楼市的一滑再滑。即香港房地产业的价格和销售量大幅滑坡。香港弹丸之地,而人口密集,寸土尺金,香港的楼市价格,历来保持世界上的最高位之一,这一情况,有利于中上富裕阶层对房地产业的垄断,而令普通民众望而生畏。香港回归中国大陆后,经由大陆当局扶持的特首董建华,试图以民生口号压低民主声音,在第一份施政报告中,大谈民生,提出要抑制香港居高不下的楼市,并提出宏伟目标:港府将每年兴建8万5000个公营和私营房屋单位,让全港70%的家庭在10年内可以自置居所。这一计划,其实并非董建华当局的创新,乃是对前任港英政府计划的继承和光大,早在一九七八年,港英政府即开始推行“居屋”计划,即“居者有其屋”的计划,宗旨是,由政府建造房屋,协助中低收入家庭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住宅单位。鉴于香港私人房地产价格高昂,居屋计划成为许多市民置业的唯一选择。通常来说,居屋的首期付款是居屋价格的一成,远低于私人房地产的首期三成付款。然而,董建华的居屋追加计划生不逢时,亚洲金融风暴接踵而来,作为香港经济支柱的零售业、旅游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等,齐受打击,出口锐减,市场萎缩,经济产值出现巨额负增长,劳工阶层大批失业,许多不景气指数屡创历史记录。在此形势下,香港的股市、汇市、楼市,同时大跌,一些房地产巨商的资产仅在九七年十月份的一个月内,即缩水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令他们叫苦不迭。董建华的居屋追加计划也随之缩减。香港经济的大倒退持续两年,随着亚洲金融风暴的逐渐过去,一年来,虽然香港经济也从从谷底微弱而缓慢地回升,股市断续回弹,然而,房地产及其他许多行业却一蹶不振。特首董建华的个人民望则继续向下坠落。回归三周年的庆祝活动据信也将在空前低调中进行。近几个月来,随着美国利息调高,实行与美元联系汇率制度的香港,利率相应调高,这对香港房地产商家来说,不啻雪上加霜,香港楼市价格开始另一轮恶性下滑,楼价已经跌落到了八年前即一九九二年的低水平,一些人士警告说,如果香港楼市直线下滑的趋势得不到控制和扭转,极可能拖垮整个香港经济。于是,拯救楼市的声音响成一片。代表工商界利益的政党如自由党、行政会议成员,手中房地产早已成负资产的商人,和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中资机构等等,纷纷出面,强烈要求特区政府采取措施,拯救楼市。迫于各方压力,特区政府房屋委员会于六月十六日宣布:有意减少居屋的出售供应量;同时,在未来四年内,将1万6000个居屋单位拨作出租用途,使出租公屋占房屋委员会总建屋量由原来的50%提高到60%;除此之外,出售居屋的楼花预售期也将缩短;而在未出售的1万2000个居屋单位中,一半将转作出租,剩下的6000个则会延至明年才出售。尽管特区政府极力否认这是港府的“救市”措施,然而,“救市”的用意却再明显不过了。特区政府的这一举措,激怒了中下阶层的普通民众,民众认为,特区政府照顾了大资本家的利益,而有意忽视中下阶层的利益。一批工人代表立即上街游行,抗议政府减售居屋单位。社会矛盾一触即发,表明香港楼市滑坡所引起的风波正日益扩大。可以肯定地说,各阶层的利益冲突不可能在短期内化解。香港社会和宏观经济的走向,因而被蒙上更加厚重的阴影。(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劲松作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