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自由民主趋势 -- 陈奎德

六十年代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自由民主趋势 -- 陈奎德} &> <& /mandarin/ui/ssi/navbar.mas &> 六十年代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自由民主趋势 -- 陈奎德

[经济自由化的胜利]六十年代之后,正当中国封闭在毛的统治下日益左倾愈演愈烈之时,在其他的一些并非社会主义的威权主义国家,却正在出现意义重大的历史演变,这就是:从经济自由化逐步向政治民主化的渐进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主浪潮――日本、印度、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走上了民主之路之后,从六十年代开始,原来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也逐渐在向这一方向靠拢,开始酝酿了七、八十年代的又一次自由化与民主化。它们的令人刮目相看的发展道路,使喧嚣一时的所谓“依赖理论”黯然失色。 当时,渊源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后来由普列必希等左翼学者提出的时髦的“依赖理论”认为,先进西方国家支配世界贸易,确定游戏规则,运用跨国企业强迫第三世界进行不均衡发展――输出原料和粗加工产品,输入发达国家的飞机、汽车等精密产品,使后发展国家永远落后,与核心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加大。 上述“依赖理论”,由于台湾、南韩、香港等参与国际市场的东亚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起飞与政治发展而破产了。照“依赖理论”,开发中的“边陲”国家参加世界资本主义秩序只会使自己与“核心”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些国家使自己与国际市场联系起来,获得了极其惊人的经济成长,差距日益缩小;同时,在政治上也启动了开明化、自由化和民主化。 这样就产生了两种经济制度的强烈对比。譬如,台湾与中国大陆,在1949年时的生活水准几乎是一样的。然而经过两种经济体系的40年发展后,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台湾的实际国民收入每年增长8.7%,到1989年个人所得为7,500美元,而中国大陆1989年个人仅为350美元,而其中大部分还是开放十年后市场经济的贡献。 除亚洲外,欧洲的西班牙从1958年起开始经济自由化后,也获得了极快的经济发展。 [政治民主化转型]不过,上述经济起飞的国家与地区,在政治上开始还属于右翼专制统治,或称威权主义时期。如两蒋统治的台湾,李承晚、朴正熙、全斗涣统治的南韩以及佛朗哥统治的西班牙,香港虽然有良好的法治和人权保障,但仍是由港英总督进行威权统治。总之,所有这些地区,当时都还没有民主。而且,客观的说,在市场导向型的威权主义统治下,这些地区的经济起飞都相当快速。 然而,社会到达一定的经济水准后,上述威权主义统治就受到来自社会的越来越强大的质疑了。 首先,是因为社会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已经日益多元化了。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必须有一个合理的为各方所认可的解决机制,在当今世界上,它只能是民主。因为只有民主才有可能使各方相信其裁决具有公正性和正当性。 其次,经济起飞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教育水准提高的过程。譬如,到80年代,台湾的执政党中央委员会成员45%都有大学学位,大多在美国取得。与国际政治规范和潮流接轨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议员强有力地推动更加民主的议会制度。高素质的社会菁英在中产阶级支持下也起而挑战威权统治的合法性,积极筹组反对派别甚至反对党。 第三,在右翼威权主义统治下,军人、技术官僚、企业家等权力集团在通向权力的斗争中常常精疲力尽,在谁也无法完全吃掉谁或压倒谁的情势下,不得已而接受权力的分割与分享。 于是,民主体制就在这种菁英的权力斗争中逐步产生出来了。 当然,离不开一些特定的偶然条件。如1975年独裁者佛朗哥去世后,经济已相当发达的西班牙迈向民主;如蒋经国先生晚年在台湾的国际地位风雨飘零下,在反对派压力下,为增强统治合法性而毅然于1986年开放“党禁”、“报禁”,使台湾走上了民主之路;还有南韩卢泰愚总统在压力下开放总统选举等。但是,所有这些民主转型与前一阶段的经济自由化和国际化是有很强的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