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的兴衰》- 28. 中国内战(一):东北角逐

28. 中国内战(一):东北角逐} &> <& /mandarin/ui/ssi/navbar.mas &> 《共产主义的兴衰》- 28. 中国内战(一):东北角逐

(自由亚洲电台所有的评论只代表评论员们个人的观点。) 在1946年政协会议上国共翻脸后,二战后的中国,前途未卜。 中国再次走上以武力逐鹿中原的传统历史老路。 中共林彪从一九四五年九月初开始,迅速带兵进入苏军占领的东北,得到苏军的帮助和便利,并接收了日军大量武器装备,积极准备与国军一决雌雄。 不久,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至次年五月,由孙立人等所率的国军也进入东北,并由杜聿明坐镇秦皇岛指挥。 东北之战是整个中国内战的关键。原因在于东北幅员辽阔,地缘独特,处东北边陲,形若鸡头,扼守山海关,可成独立王国;又与苏俄、外蒙、朝鲜比邻,回旋余地很大;东北是当时中国、也是亚洲工业最发达地区,日本把它当作称霸亚洲的工业和军事基地;东北也是中国最富庶地区之一,农业潜力很大,森林资源在全国首屈一指,各种矿藏储备极为丰富,为兵家必争之地。 长达三年的内战,以一九四六年春夏起东北位于沈阳和长春之间的四平大战拉开惨烈序幕。四平之战,是东北战役的转折点。 四平之战是国共在东北战场上摆开正规的阵地战姿态、共产党以决一死战的意志与国民党正面交锋的第一场大战,对整个局势影响深远,是国共成败的枢纽。 这次大战,从一九四六年四月十八日打到五月十八日。国军在本溪和四平两地发动强大攻势,空军猛烈轰炸,首先力克本溪,十万林彪守军溃逃。国军挥师北上,援战四平,然后兵分三路,以空中优势发起立体攻势,四平十万林彪守军又溃败,五月十九日国军占领四平。 前来四平督战的国防部长白崇禧当机立断,命令杜聿明乘胜追击,一举拿下长春,然后兵分三路,向北挺进,穷追逃往哈尔滨的林彪败军。孙立人将军指挥的新一军,至五月三十日,已越松花江,直逼离哈尔滨不到一百里的双城,实已兵临城下。 在这千载一时、稍纵即逝的关键时刻,蒋介石下令了! 他拒绝白崇禧计划和杜聿明建议,独自于六月六日正式向东北部队发出停战令,要求“停止攻击前进及追击,其期限为十五日。此举在使中共再得一机会,使其能确实履行其以前所签订之协定。” 孙立人部队眼看胜利在即,骤得停战令,惊诧莫名,犹如岳飞当年,仰天长啸。 林彪绝处逢生,得到喘息,迅速站住脚跟,重整军队。实施土地改革、运用社会宣传技术征招兵员。至一九四六年底,增至三十六万,一九四七年夏季反攻之际,增至五十万,一九四八年冬季辽沈决战之际,已成一百万大军。胜负之势已经逆转了。 蒋氏此举,概因以为战事必胜,自信轻敌;企图柔化与美关系;以为白崇禧在东北已无必要,留下举手之劳首功,应归门生杜聿明。 此举可谓“一着失算,全盘皆输”。(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奎德作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