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评论》- 52.“舆论一律”有什么好处?

(自由亚洲电台所有的评论只代表评论员们个人的观点。)中国的新闻出版作为“党的喉舌”,不仅发出党的声音,还要控制别人的声音。不是党的声音也是党愿意听的声音,于是就“舆论一律”了。 控制舆论的方针叫做“把握舆论导向”,就是鼓励和放纵某些舆论,反对和压制某些舆论。根据毛泽东留传下来的植物分类学,将所有的舆论分为两类,不是香花就是毒草。是毒草,必须锄掉;社会主义舆论阵地就成了香花满园。带上这种简单僵化的二分法的有色眼镜,自然界的多种多样多姿多彩,一概不见了。社会舆论的自然状态也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正像自然界不可能只有一种颜色,社会舆论也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 社会舆论是怎样形成的?社会舆论形成于“思想言论的自由市场”。自由经济是商品、资本、劳动力的自由市场,民主政治是思想、言论、信息的自由市场。思想言论的真假、对错、美丑、善恶、优劣必须到自由市场上去见高低,按照竞争的原则,优胜劣败。个别人的思想言论进入自由市场,被人接受,物以类聚,形成不同的舆论。不同舆论的较量,逐渐形成主导的舆论。不同舆论和主导舆论的形成都是在自由市场竞争中的自然过程。按照“把握舆论导向”形成的舆论,前提是假定一部分人的思想言论高于全社会的思想言论,而且不允许挑战,于是垄断原则代替了竞争原则。 政府是否有权控制舆论?政府是人民授权的,它的产生和存在取决于人民的同意,也可以说是取决于公众舆论,选举则是公众舆论的数量化。人民授权就是舆论决定政府;政府决定舆论就不是人民授权。舆论决定政府或政府决定舆论,这是两种制度的对立。 舆论不一律,是社会的常态;“舆论一律”却是社会的变态。民主制度的存在正是以舆论多样化为条件。“舆论一律”是专制制度对人民精神上的强暴。上面是“一言堂”,政策是“一刀切”,下面是“一窝风”,全国上下总是“一边倒”;没有制约,没有灵活,没有交流,没有平衡。“舆论一律”从社会的变态渐成病态。 舆论本来是不一律的,非要搞成一律,只有两种可能,不是盲从就是作假。 盲从和作假首先严重腐蚀了人民。对政府是否有好处? 统治者是喜欢别人盲从的,提倡盲从的人就会得到奖赏。林彪鼓吹“紧跟毛主席”,“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结果,林彪成了“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林彪垮台以後,出现信任危机、信仰危机、信心危机,盲从者从一切都相信变成一切都不相信。盲从的前提是追随的对象绝对正确,事实上不可能有绝对正确,只要一旦被人发现不是绝对正确,盲从者就会走向反面。所以,任何人物、政党、政府被人盲从不是好事,同时也潜伏着被人抛弃的危险。 作假更不是好事。要求人们不发自己的声音而发党愿意听的声音,这就是演戏。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人们犯错误的原因之一是受了“剧场假相”的蒙蔽。所谓“舆论一律”就是由人们演戏产生的“剧场假相”。演戏的人是不会受蒙蔽的,受蒙蔽的是看戏的人,是对“剧场假相”表示欣赏、从中得到安慰的人。林彪上演“四个伟大”,毛泽东受骗最深。所以他後来恨恨地把“亲密战友”称作“政治骗子”。 “舆论一律”的制造者总是事与愿违,其後果不是长治久安,而是危机四伏。舆论不一律,社会矛盾得以及时揭露,导致政策改变以至政府更迭,都可以在和平的程序中进行。这是民主制度的好处。“舆论一律”,掩盖矛盾,社会危机往往在不可预期的时间、意想不到的问题上突然爆发。“舆论一律”破坏了预警机制,政府也就失去了安全行事的保证。 “舆论一律”究竟有什么好处?对人民没有好处,对政府也没有好处。那么,为什么还要迷恋?(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郭罗基作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