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的兴衰》- 64、铁托帝国的解体及其后果

(自由亚洲电台所有的评论只代表评论员们个人的观点。) 铁托(J.B. Tito)统治的南斯拉夫是最早独立于苏联,抗拒了共产国际情报局干涉,另搞一套的东欧国家。 铁托,作为二战期间反法西斯抵抗运动英雄,他用铁腕牢牢地控制了这个多民族的联邦国家,不买共产教皇斯大林的账,从而赢得了相当广泛的声誉。更值得自豪的是,这个国家还诞生了一位最早从内部抨击共产主义制度、以《新阶级》闻名于世的思想家吉拉斯(Milovan Djilas),曾经作为副总统的他,于1954年被铁托的南共所开除,显示了南共与苏共在基本面上的共性。 铁托的统治由于过于依靠其个人魅力和强悍个性,因此,当他于1980年去世后,南斯拉夫联邦的危机就不可避免地降临了。 由于继承者们缺乏铁托的权威,联邦中央实行主席轮流坐桩的委员会制,联邦当局的权力越来越无足轻重。这种真空化的中央权力使得各邦实权增大,变成类似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雄的局面了。又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新政,各邦共和国也不象过去一样害怕苏联,不再需要依赖中央的强大军事力量来捍卫自己的独立了。于是,在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分散化的过程中,原共产主义的南斯拉夫联邦终于解体,变成了五个共和邦: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山共和国、克罗西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然而,这一非共的解体过程并未象其他东欧国家一样有民主的多元化的群众运动作基础,而是以种族的、宗教的区别为主要动力和精神资源的。鉴于此,原铁托帝国的解体是伴随着狭隘民族主义的迅速膨胀为基本特征的。几乎所有的共和国各邦都打出了民族主义旗号,并以之作为主要的意识形态。 于是,在这样一种解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众多的流血、骚乱和内战,并导致了联合国以及北约的国际干预。其中,克罗西亚人与塞尔维亚族的武装冲突,波黑共和国内的流血,发生在科索沃的种族大清洗以及北约的干预,以及最近马其顿政府军与境内阿尔巴尼亚族人的武装冲突。在所有这些动荡中,极端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不宽容的宗教情绪起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地区,仍将是全球的一个冲突热点。在原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后形成的国家中,只有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人民是幸运的,他们比较早地进行了改革和独立的进程,以成熟的政治智慧逐步使自己的国家走上了真正多元化和议会民主的道路。(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奎德作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