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观点。)由法国导演ERIC VALLI1999年在世界屋脊尼伯尔拍摄的《喜马拉亚(Himalaya)》,曾在去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影片以凄凉壮观的喜马拉亚山为背景,故事情结简单但让人信服,村庄的主人想方设法在饥荒中拯救村民,大蓬车队行进在险峻无比的山路上运盐去换粮食,其过程揭示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体现西藏人吃苦耐劳的传统生活。该片拍摄的缘起是1993年ERIC和太太DIANE SUMMERS在第12期《国家地理》杂志写了一篇关于尼伯尔北部DOLOPA盐贩的故事。为了拍摄这部影片,导演在尼伯尔与那里的藏人一起生活了很多年,而且学会了讲藏语,片子中的人物大多是非专业演员,他们脸上的表情和个性十分逼真。一个西方导演能够如此细腻深刻的反映西藏生活,甚至连当地人都称赞她的“真实”和“准确”。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有西藏特色的音乐非常动听,作曲家BRUNO COULAIS也是一个法国音乐家,但一个老外能写出这么动听的西藏音乐,令人称颂不已。《喜马拉亚》被公认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其近似纪录片的拍摄方法,是好莱乌的同类影片都无法企及的,与普通电影院的作品完全不同,她让人耳目一新。甚至有观众们认为,与这部片子相比,其他的好莱乌影片就成了垃圾。任何看了这个电影的人都会深受感动,她让人感到人类的力量。看了这部片子,你就会有所改变:如果你没有去过西藏,看完片子你就想去;如果你去过西藏,看完此片你就还想再去。她对世界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有行家认为,《喜马拉亚》没有得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不应该的。其实,再好的影评对她都是不公平的。流亡海外四十余年的达赖喇嘛,一直奔波于世界各地,每年都会访问美国,而且每次来都会带来一股达赖喇嘛旋风,都会在美国社会引起一阵“西藏热”,即便是在北京政府的强烈抗议之下,达赖喇嘛还是成为白宫的座上宾,会见了美国总统和国务卿,达赖喇嘛在各地的弘法活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是江泽民等中共领导人访美时官方组织的“盛大”欢迎场面所无法比拟的),藏传佛教在达赖喇嘛的努力之下风靡全球,为现代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西方,西藏不但成为一门学问,也正在成为一场运动,当我驾驶汽车在马路上的时候,时常会见到前面的车上贴着“西藏自由(FREE TIBET)”、“挽救西藏(SAVE TIBERT)”等标语,或者干脆贴上雪山狮子旗,每年三月十日西藏抗暴纪念日,很多城市被命名为“西藏自由日”,与西藏有关团体组织大多有很强的草根性,它们组织的各类活动具很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与西藏有关的东西被视为“时髦”,与西藏有关的书籍影片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电影《喜马拉亚》的成功便是一例。可以这么说,与西方人越了解中共,就越讨厌北京政府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人越了解达赖喇嘛和藏传佛教,就越喜爱西藏,就越是会为西藏仗义直言。(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张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