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两岸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的评论不一定代表本台的观点)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90周年的纪念日,也是由孙中山先生缔造的中华民国的国庆--双十节。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北京和台北的领导人,也都藉此对分离了半个多世纪的两岸关系,发表了重要讲话,虽然在形式上同是以辛亥革命为题,但是在描述双方关系时的观点立场却大相径庭、甚至针锋相对。 这是因为涉及中国现代社会的法统--合法性源头。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有着某种继承或背叛的渊源,两岸出现几乎同时纪念辛亥革命的局面,实则上就是在争夺历史的合法性资源。然而,台湾这些年放弃或者淡化孙中山的旗帜(如在教科书中取消三民主义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大陆在形式上加快了抢夺孙中山“旗帜”的步伐:不仅成立了许多孙中山研究会和研究机构,也举办了多次国际、国内的学术研讨会;不仅出版了《孙中山全集》、《孙中山年谱长编》、《孙中山研究丛书》、《孙中山基金会丛书》等,也出版了许多会议论集、论著,以及关于孙中山各方面研究的专著,“孙学”俨然成了一门“显学”。 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北京对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采取的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政策,他们虽然也挂孙中山的像、也有一些象征性的纪念辛亥革命活动,但是绝不提这段历史的最大成果:中华民国的双十国庆;甚至采取种种手法在海外侨胞中打压纪念双十节的活动。前几年,民运人士象王希哲、刘晓波曾发表“双十宣言”,誓言要继承孙中山的辛亥革命遗产;在海外流亡人士中也有象辛灏年、杨建利等,对中国发展前途提出了“回归中华民国宪政体制”的主张,辛灏年并著有《谁是新中国》一书,以图正本清源。 这里出现了一个怪诞的局面:以孙中山辛亥革命为立国基础的台湾中华民国,在现今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或许由于对孙中山思想激进革命成份的扬弃、对来自北京巨大压力的抗拒,更多的采取了拿来主义态度--倾向于直接借鉴西方现成的经验,而不希望孙中山的遗产成为现代发展的包袱、或担心成为受制于北京的把柄;海外学人和中国的异议人士虽然认识到,孙中山思想理念对于整合未来中国社会,是一笔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政治资源,但苦于找不到自己的着力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中国大陆,孙中山是“中看不中用” 的摆设,抢这面旗帜只是一种统战策略,是要利用这一法统争取团结海外华人和分化瓦解台湾社会,但它绝不会让它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在那个社会里,凡真想实践孙中山思想理念的人,无一例外地成为被打入另册的异议人士,要么就被投进监狱,要么被赶出国门。 由此可见,作为现代中国社会源头的辛亥革命,何尝又不是中国从统一走向分裂的起点,今日的两岸纷争又都在那中间寻找自己的合法性资源,历史的吊诡莫过于此。(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张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