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被遗忘了的现代中国法统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的评论不一定代表本台的观点。)不久前的十月十日,是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纪念日,台湾海峡两岸都各自举办了纪念活动,但依笔者观察,双方鞠躬念稿如仪,走走过场而已,形式的意义远大于实质。其中,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灵魂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几乎在同时,笔者参加了在纽约举办的一个新杂志《黄花岗》的创刊发布会,反倒是在这个不大的会场里,感觉到了一股浓浓的与当年辛亥志士们一脉相承的正气,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二十世纪已经成为历史。对于中国来说,该世纪留下的主要政治遗产就是两大法统:中华民国的法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统,也即“共和中国”与“共产中国”两大法统。这两大法统分别是由 1911年辛亥革命和1949年共产革命奠基的。而不可否认,这两个法统在正当性合法性(legitemacy)方面的竞争,至今仍然存在,尚无最后结果。目前,共产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看起来气壮如牛,共和中国(中华民国)虽然偏于一隅,备受挤压。二者的力量不成比例。但如果我们从两个法统的源头及其统治后果进行合法性比较,基本的态势恐怕是很不一样的。1949年后中共统治的法统来源是共产革命。众所周知,冷战结束后,共产革命目前已经遭到世界性的否定;同时,中国大陆民众对共产教义也已弃之如敝履。更重要的是,在中共统治下中国人因历次运动和大饥荒导致八千万人非正常死亡,这一旷古未有的惨祸从根本上剥夺了中共统治的任何正当性。即使是受到广泛赞赏的邓式改革,大陆民众一针见血地道破了其奥秘:“辛辛苦苦几十年,醒来回到解放前”。所谓“改革”的意义就是回到非共时代的“解放前”,取消共产党强加于中国身上的一切,回复到共和中国。实质上就是否定中共革命的必要性。这里的意识形态涵义是清清楚楚的。与之相对照,共和中国(中华民国)的法统在台湾的经验,虽然经历了早期威权时代的曲折,但由于该法统没有孤绝脱离世界文明正轨,终于走出了经济起飞和政治民主的正道。当前,大陆与台湾的内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上述根本点-法统上,并无实质改变。如果不是创造新法统,则继承何种法统的问题仍是将来中国政治中不能绕开的基本问题,也是完成民主建国重任──解开(如两岸关系等)历史死结的钥匙。创刊于纽约的《黄花岗》杂志就是在这种情势下应运而生的。它意在延续和发展中国大陆学界对中华民国史的反思,解构中共官方的御制历史, 重写中国近代史。集中注意力于辛亥革命的成就及其之后的曲折建国历程。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甚么是近代中国的宪政民主法统?我们如何重建现代中国的宪政法统? 可以预见,在中国即将面临的政治转型时期,将会涌现形形色色的理念和派别─新的和旧的,左的和右的,激进的和保守的─都将纷纷出笼。笔者以为,在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多元化政治力量的竞争中,共和中国(中华民国)这一法统所代表的力量,由于它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考验,是不可轻视的。(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