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法律抵触了正义时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的评论不一定代表本台的观点。)你们好,我是王丹。美国二十一世纪基金会主席杨建利博士回国调查工潮状况而被捕一事,引起在美华人的广泛关注。继纽约地区"杨建利后援会"成立后,5月15日晚上,波士顿地区"杨健利后援会"也在中国城成立。杨健利事件正在引起人们更深入地思考,那就是反对运动的使命问题。有人认为反对运动就是要推翻执政党,夺取执政权,这是混淆了反对运动与反对党两个概念。反对党理应以政权更替为职责,但反对运动还包含更为广泛的目标,那就是为建设公民社会树立规范,换句话说,就是进行民主精神资源的重组。杨健利回国的意义在于:他用实际行动揭示了法律与正义之间的矛盾。当有些人指责他用假护照回国时违法行为,并貌似公正地说"不管杨健利的动机如何,其行为是违反中国现行法律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时,他们忘记了法律的基础是什么。法律的基础应当是正义,伸张正义就是立法的目标之一。守法固然重要,但是当法律与正义发生冲突时,人们该如何做出选择呢?"公民抗命"就是选择之一。当法律体现的是当权者限制人们的正当权益的意志时,公民有权利有义务以不服从的方式,在"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原则下进行公民抗命,这是公民社会的基本社会规范之一,也是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历来缺乏的观念。因为缺乏着公民主动表达对恶法抗拒的理念,中国人才一直把民主的希望寄托在当权者身上。杨健利不顾风险回国,第一是彰显中国人回国的自由,第二是为了以自己的事件张扬公民抗命这一理念。这种行动,目的是为在中国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公民社会奠定道德与文化基础,让民主得以广泛实施的那些基本的观念可以得到更多中国人的讨论与认同。从这一角度说,杨健利的回国,指明了海外民运发展的一个新的路向,那就是不仅在口头上宣传民主理念;而且在行动上树立一个现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在5月15日波士顿地区后援会成立会上,与会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热烈讨论,这表明杨健利的行动达到了他的目标。(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