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鳗苗大战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的评论不一定代表本台的观点)长江口一带出产被誉为"软黄金"的鳗鱼苗。每年春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渔船云集此处,展开一场完全丧失理性的鳗苗大战。这种疯狂的滥捕酷渔,使鳗苗处于种群灭绝的状况,也使当地渔民面临失去生计的前景。鳗苗大战爆发于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每条出口日本的鳗苗就已经卖到十多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每尾鳗苗的价格升到18元。以重量论,黄金价格每公斤在12万元以下,而鳗苗则始终在15~17万元之间浮动,看来,鳗苗被称为"软黄金"是名副其实的。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今,连续17年爆发疯狂的鳗苗大战,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家破人亡。渔场成为战场,海难不断,每年都要发生争斗甚至沉船事件。每年春季一到,不仅沿海沿江渔民全体出动,江浙闽沪一带的农民也举债买船,在长江下游到入海口的200里江面上,在长江口南北的海面上,就会出现"十万捕鳗船,百万捕鳗网"的壮观景象。十多年来愈演愈烈的鳗苗大战,使鳗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江苏东台1987年产鳗苗10吨,然后产量逐年下降。据国内报纸1997年消息,当年江苏沿海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鳗鱼苗荒年,数以万计的渔船望海兴叹。以主要产地东台市而言,6 000艘渔船每天捕不到10 000尾,平均每艘船不到2尾。事情似乎已经做绝了,到头了。但是直到今天,这种竭泽而渔、断子绝孙的荒唐事还在发生。最新的消息是,由于过度捕捞,恶性竞争,走私出口,加上国际市场价格调整,近年来鳗苗价格剧降,每条鳗苗收购价格由数年前的13元跌至今年的1.7元。随着鳗苗产量剧减,今年长江口已不见当年万船云集的景象,但在上海崇明岛东南面的团结沙,最近仍有数千渔船聚集,忙于一年一度的鳗苗大战。据捕捞者说,现在一天两个潮水,运气好的最多能捞起几百条鳗苗,与当年一天捕万余条相差甚远。而在长江口北侧,半数捕捞者甚至每天平均还不到1条,相当多人因捕不到鳗苗而血本无归。据报道,为了争夺鳗苗,一些捕捞船队私自强行划定水域,不准其他渔船进入。有的还置《渔政法》于不顾,进行灭绝性捕捞。密集的捕捞船还造成长江口一带航道堵塞,影响正常航运,捕捞船大量的油污又造成水域污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保护长江口的鳗苗资源,有关部门多年前就已经对捕捞、收购、运输鳗苗实行了许可证制度,并在水陆路设卡检查,打击非法捕捞与走私。但面对大量流动的无证捕捞船和无以计数的鳗苗贩子,仍显得力不从心。以我之见,要真正禁止这种疯狂的灭绝性捕捞,应该考虑实行鳗苗资源的地方自治。据我多年来的追踪观察,绝大多数的捕鳗者是外来者,本地渔民仅仅占十分之一、二。由于渔业资源的这种无主化,才导致了"不捞白不捞"的短期行为疯狂。渔民靠海吃海,渔业资源是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命脉。只要在法律上明确把渔业资源划分给渔民,渔民们就会有办法限制这种灭绝性捕捞。只要资源仍然处于无主状态,掠夺式生产就不可能禁绝。可以这样说,只要产权不明确,设再多的卡子,增加再多的警察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