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观点) 《第四代》(中文),作者:宗海仁,共566页,香港明镜出版社,2002年11月。《中国的新统治者》(英文),作者:黎安友、Bruce Gilley,共237页,纽约书评出版,2002年11月。 一、不三不四 在中共十六大闭幕后阅读《第四代》和《中国的新统治者》,恐怕一般读者首先关心的是这两本书分析推测的权力交接是否得到实现。应该说,十六大的结果和《第四代》的分析推测大致吻合:第三代集体退出中央委员会,江泽民让出总书记,以胡锦涛为首的第四代全面进入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不过有几点值得注意:
1、江泽民虽然把总书记让给了胡锦涛,但是他保留了军委主席; 2、江的最大对手李瑞环未能留任政治局常委,且退出中央委员会; 3、政治局常委由七人增至九人,补进了贾庆林、黄菊和吴官正三人,其 中,贾庆林和黄菊可算江的死党,名声最差; 4、曾庆红被《第四代》预测在七名政治局常委中名列第六,现在则是九 名常委中的第五位。
上述1、2点,《第四代》也有所预测;3、4点则是未曾提及的。不消说,上述几点都是有利于江泽民的,尽管这些结果未必都是江的精心安排,其中或许有歪打正着,阴差阳错的因素。例如黎安友在十六大后就分析说,贾庆林、黄菊和吴官正之所以进入常委,很可能是因为李瑞环被逼退后,常委从七位变成了六位,成了偶数,原先的政治局委员,除了因年龄关系引退者外,剩下的贾、黄、吴三人,要谁进不要谁进不好确定,干脆一同进,于是政治局常委也就变成了九名。按照这种分析,贾、黄、吴进常委就不是江派大胜,而是各派妥协的结果,但这种结果客观上强化了江派的力量则无庸置疑。
人们普遍注意到,在十六大后的官方媒体上,江泽民仍排在胡锦涛之前。有的报纸登出大照片,江胡双核心并列,这使人想起文革前毛泽东和刘少奇两主席照片并列。考虑到江仍保有可观的幕前权力和幕后影响力,考虑到胡的核心地位尚未名副其实,眼下这一阶段不妨戏称为“不三不四”。 二、信息量有限的“秘密档案” 《第四代》主要介绍了胡锦涛、李瑞环、温家宝、吴邦国、罗干、曾庆红和李长春,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
第一方面是介绍个人经历,着重介绍如何被选入第四代的经过。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中共高级官员的升迁而言,政绩不能说不重要,但是关系显然更重要,和中央领导人或元老是否相知相熟,能否得到他们的大力举荐更重要。这部分的材料看来是很可靠的,不过和早先海外发表的有关文章和书籍所披露的材料相比,《第四代》并未提供多少新内容。
第二方面是描述人际关系,描述第四代中每一个人和江泽民、朱熔基、李鹏以及和第四代其他成员的关系,顺便也描述了各自的性格特征。这一部分的描写很有意思。这层人际关系外人通常无从得知,也不会载之于什么文件档案,不是圈子里的人是写不出来的。只不过作者对这些关系的描述缺少深度。
第三方面是介绍对内政外交的见解和主张,这部分内容照说最重要,所谓“内部文件”或“秘密档案”大概也主要集中在这部分,但是很可惜,这部分内容不但读起来最乏味,而且其中的信息量也最少。除了李瑞环的语言略有个性外,其他人都是打官腔,和他们的见诸媒体的公开言论没有什么不同,彼此的观点也看不出有什么重大差别。谁要想从这本“秘密档案”中找到什么在公开材料中找不到的观点和主张乃至思想倾向,多半是会失望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介绍第四代对内政外交的见解和主张时,宗海仁极少提及他们对“六四”、工潮和农民抗争、知识界的自由化思潮、异议人士的活动和民主党事件以及法轮功等问题的观点。只有对罗干的有关看法或主张介绍得稍多一点,其余几位几乎没有提及。我疑心是宗海仁有意回避遮掩,因为他力图使第四代给外界(主要是给西方)一个好印象。想来在讲到这些问题时,第四代领导人们发表的观点是不会令人满意的。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