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观点)
新年接到于浩成先生寄来的新著《人权与宪政》,感到莫大的欣慰,此书由二十一世纪中国基金会支持出版,其过程历时2年半,从资金的筹集到排版印刷的落实,都经历了不少周折,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基金会主席杨健利自去年4月被中共拘押以后,基金会在副主席邵剑平等诸位理事的共同努力下,于排除各种困难维持基金会日常工作的同时,终于完成了于浩成新著《人权与宪政》,真是好事多磨,这不仅了却了于浩成这位中国法学界和新闻界前辈的心愿,而且对目前身陷囹圄的杨健利也是一个莫大的安慰。
《人权与宪政》是于先生自一九九四年来旅居美国以后撰写的一百多篇文章的汇编,全书620页共分“人权及法律保障”、“宪政与法制”、“中共一党专政(揭露与批判)”、“中国政治改革(探讨与呼吁)”、“中国实行联邦制的探讨”等五个部分。这些文章大多是关于中国社会自由民主法制人权发面的评论,和研究中国宪政改革的论文。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哥仑比亚大学教授黎安友和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所长苏绍智先生分别为于浩成这本书撰写了序言,他们对于先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二年前的《新闻自由导报》已经发表了这些序言)。
因为参与此书的出版事务,使得我对于先生此书的内容在正式出版前就有一定的了解,借此便利,在去年我曾在自由亚洲电台的节目中作过专门介绍,现在之所以要再次向读者推介,是因为他在新书中对宪政问题的集中而系统的阐述,颇具现实意义。于先生的这本著作有相当部分内容阐述了他的宪政理念,他主张要“走人类共同的宪政民主道路”,并十分强调:“宪政改革――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正确途径”。在对中国实行宪政改革条件作了具体分析之后,于先生也对具体推进宪政改革的运作提出了实施步骤,第一步是行宪,即落实现行宪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二步为小修宪,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废除序言中给中共和马列主义的特权、使人大议会化、军队国家化、司法独立、成立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实行邦联制;第三步就要大修宪了: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岸统一问题、横向分权以解决西藏、新疆、宁夏、蒙古等少数民族问题、保证港澳的继续繁荣,以中华联邦为新国名原大陆各省地位相当于美国各州,可以制定省宪(基本法),台湾、港澳及大陆各民族自治区,地位相当于(加盟共和国似的)联邦成员,自行制定邦宪。可以看出,在于先生心目中已经有一幅中国实行宪政改革的蓝图。
眼下,一股推动中国走宪政改革之路的力量已经悄然成形,且不说国内的自由主义学者早在90年代初就已经高高举起了宪政改革的旗帜,就是执政党和民间不同政见者也对宪政改革的路向表达了越来越多的认同,胡锦涛在16大以后关于实施宪法方面的言论,就颇似于浩成设计的宪政改革第一步――行宪。这种“巧合”有可能是中国将要到来的宪政改革的预兆,令不少热衷于中国政治改革的人士,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其实,海外的中国宪政研究资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于先生就是1994年应邀到美国哥仑比亚大学参加中国宪法与宪政研究项目的,目前在哈佛大学深造的宪法学者陈小平也出版了好几本宪政改革的专著,陈奎德在自由亚洲电台开设了中国宪政的专题节目,严家祺、阮铭、郭罗基等许多流亡学者也一直在探索宪政改革;二十一世纪中国基金会除了出版于浩成先生的这本新著,此前也举行过多次中国宪政方面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由严家祺领衔组织两岸三地的学者起草了《联邦中国宪法(草案)》;前不久流亡命运人士王丹、王军涛等也组织了一个“宪政协进会”;活跃在互联网上的草案居士,最近也与国内网友合作合作,在每个周末于互联网上举行宪政讲座……
尽管我认为:在一党专制的中国实行宪政,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悖论,但是我还是同意陈小平把宪政改革视为专制与民主以外的第三条道路,不管最终能否实现,于浩成先生和中国的宪政主义者们的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海内外知识分子携手推进中国的宪政运动,至少现阶段或许可以创造一个政治改革的新局面,这或许可以为中国的文明进步注入积极的变数。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张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