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选举结果,影响两岸关系 (陈劲松)


2005.12.07

(特约评论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台湾“三合一”选举结束,在23个县市长的竞选角逐中,国民党大胜,民进党大败,或者说,泛蓝阵营大胜,泛绿阵营大败,17比6。自此,泛蓝对泛绿,形成地方包围中央的局面。反演许多年前,泛绿对泛蓝的地方包围中央格局。

泛绿的失败,原因很多。除了执政当局的弊案拖累,选举策略也有失误,比如,在宜南县推出卸任多年的老县长出马,有违“好马不吃回头草”的定律,激起部分民众双重逆反心理(变天与换人);在台北县推出“童子军”一般的候选人,形象上难以配上“父母官”的角色(如果将宜南与台北县长候选人对换,提出“把宜南经验带到台北”、“让新生代光大宜南经验”等口号,结果可能好得多);在投票前夕,对“走路工”风波,也缺乏有效的应对;“三合一”形式的选举,有利于基层组织严密的国民党,而不利于民进党,等等。然而,导致泛绿失败的主要原因,却在于大环境和大趋势。

在一个国家实现民主的最初阶段,对民主政治的理想主义诉求,往往会成为选战的主轴,人民急于辞旧迎新,对新生的民主派有利,使之容易赢得政权。然而,在已经巩固了民主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民生问题会再次占上风。近年来,台湾经济增长缓慢,就业不尽理想,台商急于进军大陆,使民进党当局备受压力。

反观国民党或泛蓝阵营,自去年底稳住了立法院过半的席次之后,大打两岸经贸牌 ,尤其在连战、宋楚瑜先后登陆访问后,更是刮起一阵“大陆热”,“中国机会论 ”在台湾发酵,台商乐于西进,前赴后继。

面对这一形势,民进党当局缺乏有效的因应措施。作为民进党主帅的总统陈水扁,在这一议题上摇摆不定,时而跟进连宋,试探“扁胡会”;时而批判连宋,不耻其所为。然而,陈的摇摆态度,已经埋下今日泛绿民众选票流失的祸根。

如今,国民党在县市长选举中大获全胜,势必更加大胆西进,更无惧戴“红帽子” 。民进党何去何从,值得思量。如果民进党跟在国民党后面,在两岸经贸上亦步亦趋,不仅限于被动,而且模糊本身的政党角色,必流失其更多“基本盘”选民。

事实上,两岸议题绕不过去,两岸经贸也绕不过去。不管是台商还是外商,都指望两岸“三通”。据有关调查,如果两岸通航,半数以上的外商将选择以台北为营运中心,比例远远超过上海。因为,在外国人眼中,不论教育、治安,还是人才素质与生活品质,台湾都比中国大陆好得多。从纯经济角度而言,外商选择台北为营运中心,更有利于台湾,而不利于中国大陆。

然而,大陆中共当局,一直盘算对台湾打经贸牌,企图从经济上拖住台湾,进而从政治上拖住台湾。故意保持对台贸易逆差,就是中共处心积虑的招式之一。如果台湾也奉经济利益至上,很容易跌入中共的陷阱,危及台湾安全。

既然两岸议题绕不过去,以民主起家的民进党当局,何不以民主和人权为核心,统筹两岸政治关系?再以平等和法治为原则,统筹两岸经贸关系?如此,中共魔法可破,两岸经贸可通。

其实,这又岂是民进党应该奉行的原则,主张两岸统一的国民党,更应该坚持这一原则。既然中共已经有言在先:“在‘一中’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国民党认同“一中”,又为何不谈民主,只谈经贸?

亲共路线不可取,鸵鸟政策也无济于事。台湾朝野必须正视现实,努力促进中国民主化。在中国民主化的前提下,开创两岸和平的光明未来。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劲松)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