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贸易逆差,北京左右为难(陈劲松)

(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观点)

中国海关统计,在两岸经贸往来中,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今年头8个月,这项贸易逆差就已达335亿美元;而在近两年半里,该项贸易逆差累计为963亿美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算起,迄今,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累计已达2474.68亿美元。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产品价格低廉,使中国对大多数国家保持了贸易顺差。台湾几乎是唯一的例外。

之所以然,大陆方面宣称,是因为台湾限制大陆商品输台,而大陆对台湾商品“着陆”,则没有任何限制。在两岸分别加入WTO之前的1999年,台湾对大陆开放的进口商品种类,为其对外开放的商品总数之53.2%;两岸分别加入WTO之后,台湾对大陆开放的进口商品种类,上升到其对外开放的商品总数之72.6%。可见,台湾对大陆商品有一定程度的设限,但并非完全限制。

实际上,形成对台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是北京故意让利。比如,长期给予台商“超国民待遇”,在税收、市场准入、项目合作方面,处处讨好台商,优先台商。北京的如意算盘是,尽可能吸引台商台资,从经济上拖住台湾,进而从政治上拖住台湾,以为“两岸经贸关系愈深,统一就愈有希望。”并把这一点,当做“两岸关系的大局”。

然而,这明显是一厢情愿。因为与中国经贸关系越来越深的国家有的是,如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等,它们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从未因经贸往来日增而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不仅依然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且,是竞争对手的,依然是竞争对手。有什么理由认为,台湾与大陆的经贸关系多了,就自动会与大陆合并?事实上,就在两岸经贸关系日趋频密的同时,台湾却渐行渐远,呈加速度地离去。可以说,北京对台湾刻意让利的做法,没有捞到任何好处,损害的,不过是大陆人民的利益。

大陆政界、学界中,还有一种算盘,以为台湾经济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曾一度出现不景气,需要与大陆“三通”,依靠与大陆的经贸,来振兴台湾。这一算盘,又是如此的主观和自以为是。香港,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回归后,香港与大陆内地之间,岂止“三通”,而是百通,千通,路路通;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岂止“紧密”,而是“最紧密经贸安排”。然而,有目共睹的是,回归后,香港经济急剧衰退,大幅滑坡,失业之高,居亚洲之首。至今,仍深陷困境而难以自拔,哪里是大陆内地所能搭救?

在一切算盘都落空之后,一些大陆御用学者开始对两岸日益扩大的贸易赤字忍无可忍,对中南海的政策抱以怨言。一些人认为:在台湾独派势力日益坐大的情况下,大陆没有必要让台湾继续得利;一些人主张:将两岸贸易“不平等”问题提交WTO仲裁。

然而,减少对台贸易,或改变对台贸易现状,极可能让台商望而却步,对急需发展资金的大陆本身,并没有好处;而且可能迫使台湾回到“戒急用忍”的老路。至于将两岸贸易逆差问题提交WTO,则正中台湾下怀,台湾正巴不得将任何两岸问题国际化,上升为国与国之间的纷争。显然,这一切,足以令北京左右为难。

话说回来,经贸归经贸,政治归政治。如果北京果真有意吸引台湾,最可行最经济的做法就是,在大陆实施民主,广开言路,普及民权;在香港,则不折不扣地落实“一国两制”,真正做到“井水不犯河水”,取信于国际社会。如果还是顾恋其一党之私,将其执政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行为举措,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比如,仅仅在钱字上下功夫,终究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岂不闻:以利相交,利尽则散?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