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攀比成风(陈劲松)

(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观点)

在被称做“海归”的一族中,不少人力争再次出国,其中,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有的甚至付出了沉重代价。成功复出的,松了一口气;失败的(无法再拿到签证),沮丧不已。为什么回去了,又要出来?“海归”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一个感受,却是他们共同的:如今国内的中国人啊,太好攀比,受不了!咱们在国外的时候,不管是苦还是乐,过自己的日子,至少用不着和谁攀比。

事实上,当今中国人,沉湎于物质享乐,虚荣心泛滥,攀比成风,国际上几乎人尽皆知。一些外资企业就以此为契机,专攻中国人的消费盲点。比如,当得知手机正成为中国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时,外国通讯公司便巧订策略,轻易地打开了中国市场。

中国年轻一代,花钱如流水,往好的说,是“超前消费”,有助于刺激经济;往不好的说,是“寅吃卯粮”。中国城市居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9000元,但城市年轻人的人均年消费,已经高达1.5万元。购房购车,年轻人趋之若鹜,而且 ,还不是循序渐进地从“二手房”、“二手车”开始,往往是,新房新车,一步到位。比如,手上只有5万元存款,却动辄瞄准百万元以上的房子。首期款不够,就伸手向父母借、甚至直接向父母要;然后就是贷款,也不管有没有还贷能力。“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许多年轻人这样自豪地表示。然而,银行不断加息 ,他们的负担也不断加重;即便那些眼下还算收入高的人,一旦碰上经济滑坡,失业加剧,预期收入下降,日后的负担也可想而知。

盲目的“超前消费”,使许多中国人成为“负资产族”,或戏称“负产阶级”、“ 负翁”、“负婆”等。据统计,上海、北京两大城市居民的整体负债率,已经超过欧美国家,真个是:赶英超美。在欧美国家,人们仍然很实际,有多大能力,买多大房子。为了避免背上沉重的债务,他们往往购买“二手房”、“二手车”。这也正好说明:为什么在欧美国家如美国,房市车市兴旺,却很少泡沫化或崩盘,因为 ,在美国,房屋空置率很低;中国的情况却相反,人们争相购新房,购房之后,或者因为想炒房,或者因为还贷能力不济,急于脱手,又把刚刚购下的新房,很快推入市场;与此同时,开发商不断狂建新楼,并以不断翻新的花样,刺激人们的虚荣心和购买欲。如此恶性循环,使房屋空置率越积越高,很容易导致房地产泡沫化或崩盘。中国汽车市场的大起大落,道理也在于此。

“超前消费”的背后,是无所不在的攀比风。就连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们,都学会了攀比,比父母,比房子,比身上的衣服,比手上的零花钱。因为,孩子们从大人们谈天说地里听到的,都是诸如“在哪里发财”、“一月赚多少钱”、“房子有多大 ”、“车是什么牌子?”等俗不可耐的主题。孩子们耳濡目染,自然“提前堕落 ”。

有人观察上海人,得出结论说:上海人好起哄,好扎堆,好打听,都是因为好攀比 。从早年倒卖火车票,到后来的炒股狂热,再到眼前的房地产热,几乎都是攀比心理在作祟。就连上海男人们日益繁重的家务活和日益降低的家庭和社会地位,都出自于上海女人们攀比的结果!有专家进一步指出:因攀比成风,在羡慕和妒忌的双重折磨下,许多上海人都患上了“攀比恐慌综合症”,轻则心慌、气短、胸闷、失眠;重则血压升高,心律不齐,脑供血不足。

说起来,攀比成风,又不过是整个中国社会糜烂风气的一部分。“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物欲横流,分明是“六四”事件后,当局为转移民众视线,蓄意引导的结果;官场腐败,官商勾结,恶劣的示范,自然上行下效;从“政治挂帅”到“经济挂帅”,从“政治狂热”到“经济狂热”,在如此极端的操纵下,中国民众,怎能不从“希望的一代”,演变成“狂热的一代”?从“迷惘的一代”,沦丧为“垮掉的一代”?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