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派与洋务派之争(刘晓竹)


2006.07.06

(特约评论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在满清政权的垮台前夕,统治阶层发生了分化,一边是皇权派,一边是洋务派。皇权派以摄政王载沣为代表,强调回归老祖宗的传统,洋务派以袁世凯为代表,强调与时俱进。历史常常是不可比的,但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的共产党也是一分为二,一边是以“先进性”为号召的正统派,类似于满清的皇权派,也是祖宗之法不能改,空谈主义,另一边则是以继续改革开放为号召的地方实力派,类似于满清的洋务派,比较注重谈问题。

胡锦涛先生很想在两边讨好,或在这两拨人之间搞平衡,但实际上做不到。因为实在说来,这种分野是结构性的,叫做内宫与外官之斗,而且,越接近权力重组的紧要关头,这种分化就会越严重。皇权派看重的是权力的正统性。因之,一百年前的清朝,搞来搞去还是皇亲国戚最正统,八旗子弟最可靠,但就是没有办事的能力。今天的红朝也是一样的,共产党的八旗子弟就是团派,但无能是一样的无能。反过来看,洋务派看重的是办事的时效性,而不管皇太极或毛泽东是怎么说的,人才济济,但就是忠诚度不够,而且腐败。其实,皇权派与洋务派相互依存,功能互补,谁也离不开谁。但在权力更替的关头,又当别论。

慈禧太后辞世后,满清面临着权力的更替,两派相争,一开始皇权派占上风,可以说是专制体制的一个定数。因为,皇权派擅长内宫运作,抓实权个个都精明,搞内斗人人是好手。因此,假大空归假大空,但搞起权力斗争来,还是很务实的。反过来看,洋务派虽然能办事,地方上也能独当一面,但对于抓实权、搞斗争并不一定在行,即使在行也不一定使得上力气。所以十七大这幕戏,团派最后胜出,并非不可能。

胡锦涛从一开始就强调共产党的先进性,八荣八耻,表面上好像是在玩花活、不务正业,但在专制体制下,那就是天大的正事了,亦即表明自己向皇权派倾斜。胡锦涛注重权力的正统性、共产党本色等等,如同摄政王载沣强调祖宗之法以标示自己的正统。当然,他们尊奉各自的皇太极都出于实用主义,目的还是要抓权,要收权。而且,两个人的说法都是一样的,权力必须收上来、集中在我手里,这样才能保障江山社稷的安全。现在回头看,胡锦涛蓄谋已久,十七大收权是势在必行。

但是,收权的结果将如何呢?载沣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袁世凯、洋务派以及地方大员统统退休掉,胡锦涛也可以让上海帮等地方大员在十七大上让出权力,如此一来,皇权派看上去很安全了、政权也安稳了,其实这才是危机的真正开始。假如载沣不那么急于收权,不那么着急排除洋务派与地方大员的话,大清国也许还能延续下去。皇权派收权的效果事与愿违,反而加速了政权的崩溃过程,这也是专制主义的一个定数。

摄政王载沣的班底大都是无功受禄而大权在握的饭桶,对主子固然忠心耿耿的,但因为没有经过历练,根本不能独当一面,更难以服众。载沣把这些饭桶派到各地去接管地方,无异于播种动乱,成为新一轮权力恶斗的催化剂。在我看来,胡锦涛的团派并不一定比载沣的班底强多少。袁世凯不就是满清王朝的叶利钦吗?这种人在共产党的红朝里可以车载斗量。他们大抵是被那个体制逼出来的,整出来的,而不是自觉自愿地冒出来的。袁世凯千方百计表忠心,地方大员勤勤恳恳办实事,但有什么用呢?到头来皇权派还是不信任,反而排挤打压,搞到最后,无能者上,有能者下。我看今天红朝的情况也差不多:胡锦涛的团派若能上台,必定是一样的不信任,一样的排挤打压,一样的无能者上、有能者下。唯一难以预测的是,那个反戈一击的叶利钦将是谁呢?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刘晓竹)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