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竹)' &> <& /mandarin/ui/ssi/navbar.mas &> 石油危机考验中国外交 (刘晓竹)
(特约评论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仅仅在美国后面,每天需要五百万桶。华尔街的原油价格已经突破了每桶50美元的价格,而在一年多以前,这个价格只有一半左右,也就是二十几美元。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中国搞经济现代化,不能光把眼睛盯在国内,光想着自己做自己的事就行了,而要从全球战略出发,从国际政治的需要来看待国内问题。换句话说,不是国内的改革开放需要外交上的配合,而应该说改革开放与国际政治原本就是一回事,要当作一盘棋来下。
遗憾的是,这盘旗下得很不好。中国的外交是怎样与改革开放相配合的呢?在我看来,似乎是有各的号,各吹各的调,当然不能说没有一点点呼应,但起码缺乏协调,更谈不上一体化了。在大部分情况下,内政与外交是两个系统,而且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官僚系统。如果沿着这条路子继续僵化下去,恐怕就要退回到洋务运动以前的水平了,因为起码在李鸿章手上,外交内政还是一体化的。
外交天天讲反霸、讲多极化,这跟中国的能源战略有什么关系吗?能源供应一旦出问题,中国的经济就会像没有燃料的火车头,不过是一堆废铁。中国务实外交为什么“务实”得还不够?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没有一个全球战略,当然有一个不错的外贸战略,有一个“小康”战略,但没有全球战略。就说海运的问题,中国根本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运输线,一旦有事,求人都来不及。为什么不现在做一些未雨绸缪的努力呢?中国应该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各种关系,包括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关系,而且要深化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天黑找店住”的水平上。不应该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中美关系上。当然中美关系很重要,但这不等于中美关系处理好了,中国的石油战略就万事大吉了。能源必须靠自己想办法,每个国家都是这样的,因为谁也靠不住。
如果中国要与美国发展关系,石油战略上的相互配合应该是首要的课题,为什么把所有的外交资源都投入到台湾问题上呢?令人不可思议。中国与美国要在二十一世纪的继续发展,能源是第一大难题,在这方面展开对话,开始卓有成效的合作,这才是全球眼光。其实,这或许是对台湾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因为在全球战略上处理好两国关系,台湾问题就会成为这个大格局的一个有机部分,而且是积极正面的部分,只有这样,中国才不会错失经济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期。反过来看,中国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全球石油供应以及分配上的主动权,台湾的经济命脉不就等于掌握在你的手里了吗?这样的情况,难道还要打仗吗?这样的情况,统一也就水到渠成了。
现在中东地区一塌糊涂,所有的石油出口国家都有严重的内政问题和不稳定因素,中国能拿出什么办法来支撑即将到来的石油危机的局面吗?我看只能是四个字,叫做“听天由命”,或者叫做“没有办法”。一百多年以前,中国老是被动挨打,因为武器不行,到今天,中国还是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当然这一次来的不是船坚炮利,而是石油短缺。可以说,无论谁掌握了石油供应权,谁就等于卡住了中国的脖子。难道不是吗?中国对世界上的石油分配完全没有任何影响力,这一点远远不如日本,远远不如欧洲,与中国的经济规模完全脱节,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需求,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刘晓竹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