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观点)
人权这个东西很怪,它不能恩赐,只能争取,中间必须有点脾气。凡是政府恩赐的人权都是假人权,有点像不义之财,而争来的人权才是真的,就像血汗钱。中国的人权事业这些年有进展,但总变味,原因就在这里。难道不是吗?人权原本是老百姓的体己事,现在搞得像是李鸿章办洋务,与外国人周旋纠缠,轰轰扬扬的。现在好了,欧洲早就不纠缠中国的人权问题了,而美国也放弃了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提案谴责中国人权记录。十几年来这是第一次,象征着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人权外交土崩瓦解。
我认为这是好事,因为它再次凸显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国的人权事业靠中国人自己,就好像王阳明说的,“直指人心,无须外求”。中国人现在之所以不能普遍享有人权,除了一些政治历史因素外,主要是因为中国人还不十分重视人权,起码现阶段如此。如果中国人像重视金钱那样重视人权,像追求财富那样追求自由,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区区人权恐怕早就大功告成了。
我这样说不是悲观,而是乐观。因为中国迎来了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三代人,也是人权意识最强的一代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共和国的第一代主体是贫苦农民,他们的字典里没有“人权”这两个字;如果有的话,也只停留在人权的封建阶段,叫做“吃饱肚子”。对他们而言,吃康咽菜是最大的恐怖,所以,吃一顿忆苦饭,就可以让他们对毛泽东感激涕零。按照马克思“存在决定意识”的理论,农民意识必定包含奴才心态,因为贫苦农民没有土地,没有经济上的独立。这口饭好歹要靠东家赏,过去这个东家是地主,现在这个东家是党和国家。共和国的第二代人是文革的一代,当然,忆苦饭对他们已经完全失效了。这一代人追求财富,可以六亲不认,不择手段,这是生活所迫。因为,这口饭不是东家赏的,要靠自己挣。广义而言,这还是农民意识,只不过是从贫农的依赖意识过度到小康(即中农)意识,多了一点独立性。这点独立性来自于改革开放,而人权大业也因此从封建阶段过渡到半封建半殖民地阶段,增加了一点李鸿章办洋务的戏剧性。
共和国的第三代是独生子女的一代,被呵护长大,娇生惯养。许多人说:这代人最自我中心,最重视自我感觉,最强调自我利益。我完全同意,不过我认为,这正是这代人的群体优势。靠他们的自我中心、自我感觉和自我利益,中国的人权事业将进入黄金发展期。他们的爷爷奶奶有“中心”,但没有“自我”,他们的爸爸妈妈有“感觉”“利益”,但都不够自觉。到了“小皇帝”这一代,以农民意识为基础的中国主体意识终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就是说,从贫下中农意识,发展到富农意识了,所谓“衣食足知荣辱”。
人权的核心是“人”字,胡锦涛讲“以人为本”,完全正确。但以人权论,这个“人”一要娇贵一点,二要骄悍一点,所谓“娇骄二气”,也就是“小皇帝”。什么叫“娇贵”?就是不像养牛养马那样养孩子。然而,小皇帝的爷爷奶奶那一辈的食品配给有时还真不如今天的牛马饲料,否则不会有几千万人活活饿死,而且饿死也没有冒一个气泡。毛主席的贫下中农以老实巴交著称,既不“娇贵”,也不“骄悍”。文革那一代人除了上山下乡,就是搞老百姓斗老百姓,整得一点脾气没有,所以既“娇”不起来,也“悍”不到那里去。
在我看来,只有这娇生惯养的“小皇帝”是个异数,真正的“自我为纲,纲举目张”,感觉、利益、中心,秩序井然。虽然人权的“权”还不到位,但人权的“人”已到位,这就是希望。对这些“小皇帝”,我看共产党没有什么办法。“小皇帝”天生就不是做奴才的料,怎么学雷锋都没用,贵族就是贵族。共产党搞假理想主义,骗了爸爸妈妈,但可骗不了“小皇帝”。因为,“理想诚可贵,金钱价更高,为了自我故,两者皆可抛”。爷爷奶奶是理想第一,爸爸妈妈是金钱第一,“小皇帝”是老子第一,自我第一,这在别的国家叫蜕化,但中国国情特殊,这是进步。“小皇帝”不但“娇贵”而且也“骄悍”,连胡锦涛也惹不起。不错,共产党把爸爸妈妈整没脾气了,不把他当人他也不敢有脾气,但“小皇帝”脾气大,你不把他当人可不行,剥夺他的尊严他会反抗,不但如此,那原本没有脾气的爸爸妈妈也会跟你拼命。都说“娇生惯养出孽子”,我说“娇生惯养出人权”。中国的事情真说不清。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刘晓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