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改的“三缺一”还能维持多久?(刘晓竹)

(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观点)

中国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个情况维持了一千年多年,现在有了开山修路的机械设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人们觉得蜀道并不是那么难了。中国的改革有如蜀道之难,尤其是政治改革,也是难于上青天。我觉得,倒不是共产党整个的不想搞政改,中国有将近七千万共产党员,如果一个一个问,恐怕99.99%的人都会说,中国必须要政治改革,民主化是方向。

但是怎么改呢?如何实施呢?遗憾的是,这拿主意的是0.001%的人,他们就好像是修路工人,这些人说,不行啊,现在我们没有这个条件,中国要是政治改革、搞民主,一定会翻车的。他们的说法能不能说服人呢?远远不能。这就像蜀道难一样,在过去的条件下,那的确是难于上青天,但是现代社会提供了工具呀,开山有开山的机器,架桥有架桥的设备,这个难就是人本身的问题了。换句话说,不是客观上不可能,而是你主观上不愿意。

难道不是吗?政治改革与民主化,在全世界那么多国家都实行了,没有说是一定会翻车的。人类已经积累了民主化改革的经验,已经发明了相关的机器与设备,而且这些机械与设备中国已经有了,就看你要不要用了,或愿不愿意做这样的努力了。中国比起柬埔寨来说,应该是各方面的条件都要好一些,宏森手里掌握的机械设备你胡锦涛手里都有,而且还要好上十倍、百倍。为什么柬埔寨就可以把民主化这条路修成,而中国就修不成呢?是不是中国的这些筑路工人就是那么无能呢?我看关键问题是一个“懒”字,因为压力不够,督促不够,所以胡锦涛的执政团队就在那里悠悠忽忽不干事,大树底下好乘凉。

在我看来,中国的政治改革需要四个方面的推动力,一是外部或国际上压力,二是中国民间基层的积极性,三是知识分子的奔走呼号,四是体制内的响应。显而易见,这四个条件的前三个条件已经具备了,唯一问题是共产党体制内没动静,这就形成了中国政治改革的“三缺一”的局面。怎么办呢?我觉得,第一是压力,第二是压力,第三还是压力,没有其他的办法。也就是说,要从国际、基层、知识界这三个方面不断给共产党的领导人施加压力,把“三缺一”的不利形势,变成“三逼一”的有利形势。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认为,这就是当权者的主要问题,既怕苦,又怕死。看起来光靠说服是不够的,还要逼服,要赶着鸭子上架。你要是硬着头皮不干活,那么中国人民就要另请高明了。你胡锦涛愿意做共产党的末代皇帝,那么共产党里面的其他人是不是都愿意呢?如果没有出头的机会了,那么共产党里面不会只有一个叶利钦吧?胡锦涛这条船要往下沉,我就不信没有跳船的。这么大的中国,我就不信上面这几个人可以一手遮天。不要说每一个省,我看每一个县都会出至少一百个叶利钦式的人物。共产党体制内缺现代管理人才,但是各种各样的野心家、阴谋家是可以大量供应的。中国人民不管你是什么家,你只要把民主化这条路给我们修过去,我们就支持你。毛主席当年搞大跃进,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搞民主的大跃进呢?你村长大跃进了,我们就支持这个村长,你主任大跃进了,我们就支持你主任,即使你是个二流子,在那里瞎诈唬,我们就跟着你二流子瞎诈唬,我们不管你是白猫还是黑猫。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刘晓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