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台湾立法委员选举 (王丹)

(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观点)

台湾立法委员选举结果,民进党出乎一般预料,没有达到预期的过半目标,而国民党为首的反对阵营席位增加,使得泛绿势力受到挫败。

根据在台观选的观察,我认为原因主要是两个:

第一、选举策略失当。此次选战民进党一开始的策略就是主打意识形态议题,从清算党产到正名,越打调子越高,吓跑了不少中间选民。在宣传上,看不到政策辩论,有的只是台湾认同。这对已经在不久前的总统大选中看够了相同议题的选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而且会有餍足的感觉。

第二,选举技术失误。由于总统大选胜利的效应,民进党选前对民意转移过于乐观,候选人提名过多,结果,过去一惯是胜选武器的配票制度,这次在很多选区出现差错,导致一些民调本来较高的议员未能连任。

总统大选之后,泛蓝阵营曾一度出现兵败如山倒的乱象,持续的抗争使得其政党的支持度直线下滑。这本来表明台湾的民众已经极为渴望稳定的政治,和更具民生性质的政策讨论,反感政党恶斗。但是,民进党对这种主流民意没有及时察觉和重视,反到见利欣喜,准备乘胜追击,一举击溃国民党,因此,不仅没有把握机会证明自己才是台湾稳定的力量,反而把自己也变成恶斗的另一方。这是民进党最应该反醒的地方。

这次选举是民进党的挫败,也是极独路线的挫败。为了防止台联抢夺胜利选票,选战最后,陈水扁明显偏离原来导致他当选总统的中间路线,用改国徽、正名等高敏感度的问题挑动选民热情。但是,选举结果证明,尽管深绿选民确实受到鼓舞,但是中间选民确受到更大的惊吓,这是他们把票投给国民党的主要动力,因为他们担心泛绿过半会向前冲得更快。

我想这个选举清晰地表达了台湾的主流民意:希望维持两岸现状,达成社会稳定,重新振兴经济。偏离了这个主流民意就会失去选民的支持。

选举失败对民进党来说未必就是坏事,这可以让他们从两次总统大选胜利的喜悦中清醒过来,重新认识台湾的现实与民意,调整自己在认同与主权问题上的立场,回归中间路线。事实证明,在现实情况下推动所谓“去中国化”,甚至向独立建国的方向努力,是得不到大部分台湾民众的支持的。民进党如果不面对这些现实,而继续触动统独议题,永续执政就只能是梦想。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