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更多象高瑜这样的自由记者 (张伟国)
2006.11.29
(特约评论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在《世界周刊》看到曾慧燕对大陆著名自由记者高瑜的采访报道,深受感动。我认识高瑜,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期,那时她已经是大陆新闻界的名记者了,也是我们《世界世纪经济导报》北京办事处---大石作胡同小院子里的常客,她还时常带一些港台同行来访问。因为有这样的基础,1989年春天"两会"期间,曾首访大陆的台湾记者徐璐来我们北办,促成了《报导》与台湾媒体签订合作协议,冀望通过两岸新闻同业的民间交流,促进大陆新闻体制改革。
89年以后,中国大陆前进的历史出现了大逆转。应验了中国新闻界前辈徐铸成有一句名言:"没有做过牢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在今天中共集权体制下,好记者确实都难逃中共的牢狱之灾!高瑜的经历相当典型。难能可贵的是,在经历了牢狱之灾的磨难,她依然不改对新闻自由的追求,依然以自由记者的角色坚持在新闻第一线,继续以自己手中的笔,不懈地揭露全世界最庞大的专制集权的黑幕。这在中国大陆那种特殊环境里,实在是凤毛麟角。
高瑜当年是中新社写专稿的"大牌记者",如果她还留在体制里,或许也是今天大陆新闻界的"大腕",或许会成为一个养尊处优的既得利益者。与众不同的她,先是自觉脱离这个体制,与何家栋、陈子明他们一起努力将《经济学周报》改造成民间报纸,而后是在新闻空间被完全窒息的情况下,依然坚守职业良知,率先成为现今中国大陆最早的独立的自由撰稿人---自由记者之一,把自己的活动舞台拓展到港台中文媒体,继续实践探索大陆新闻改革的理念。可见,她对新闻自由的追求完全是一贯的,事实上这已经就她的生活、她的存在方式!她是中国新闻界的异数。
中共向来把新闻媒体作为统治人民的宣传工具,把新闻工作者当作自己的喉舌耳目,近三十年来,大陆虽然在经济上"崛起"了,但在迫害人权、新闻控制方面,一直与国际社会的文明准则背道而驰,胡锦涛政权在这方面又创造了"胡不如江"的新纪录,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关押新闻工作者最多的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看高瑜所作的努力和贡献,她无疑是中国大陆新闻界的英雄,她创纪录地两度获颁"新闻勇气奖",的确也是当之无愧的。
高瑜的勇气和精神,代表了中国大陆新闻界从史量才、储安平、钦本立、刘宾雁、何家栋,到戈扬、胡绩伟延续下来的追求新闻自由的薪火,这是中共集权专制半个世纪统治都无法扑灭的火种。当中国社会涌现越来越多象高瑜这样的自由记者的时候,当大陆记者自觉地以高瑜为楷模的时候,当有更多的大陆记者获得"新闻勇气奖"的时候,当政府对讲真话的记者不再压制、歧视的时候,当民办报纸可以在中国大陆自由发行的时候....中国的新闻自由也就水到渠成了。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张伟国)
更多张伟国评论
- 胡锦涛"倒海翻江"流产---《动向》 11 月号编辑手记(张伟国)
- 陈良宇是“胡曾之变”的牺牲品 (张伟国)
- "胡曾之变"陈良宇成祭品----《动向》十月号编辑手记( 张伟国)
- 胡锦涛进一步暴露反民主本质 --- 《动向》 9月号编辑手记 (张伟国)
- 维权运动无惧中共打压迈入新阶段 (张伟国)
- 程翔何罪?罪在爱国 (张伟国)
- 中共存亡系于军队 --- 八月号《动向》编辑手记 (张伟国)
- 青藏铁路的启示:西藏将是中国的宿命?----《动向》杂志2006年7月号手记 (张伟国)
- 中南海"脑死亡"陷入权力僵局 ---- 《动向》 2006年6 月号编辑手记(张伟国)
- 文革在中国仍还没有结束 (张伟国)
- 中国人进入了一个公民维权的新时代 ---- 5月号《动向》编辑手记 (张伟国)
- 对中共独裁的无形战争《动向》--- 4 月号编辑手记 (张伟国)
- 中国民主化构成西方国家的核心利益 ---- 《动向》3月号编辑手记 (张伟国)
- 新闻“柏林墙”和互联网长城 (张伟国)
- 胡锦涛把“延安精神”当作救命稻草---《动向》2月号编辑手记(张伟国)
- 中共失去了重评赵紫阳的资格和能力 --- 《动向》2006年1月号编辑手记 (张伟国)
- 任仲夷:改革大将 南天一柱 (张伟国)
- 2005 年12月给中国的征兆 ----《动向》杂志244期(2005年12月)编辑手记 (张伟国)
- 把民间力量“赶尽杀绝”的“和谐”、“稳定”----《动向》243期编辑手记 (张伟国)
- 中共宁要“黑社会化”也不要“颜色革命”(张伟国)
- 五中全会凸现中共失去了“执政能力”----《动向》杂志十月号编者手记 (张伟国)
- 胡耀邦90冥诞秀出胡锦涛困境 (张伟国)
- 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改革就欠中南海的东风 ----《动向》2005年九月号编辑手记 (张伟国)
- 中国后集权时代的“焦国标现象” --- 读焦国标新著《讨伐中宣部》有感 (张伟国)
- 美中关系“两手策略”的博弈 --- 胡锦涛访美与两国关系 (张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