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张伟国
六四十六周年之际,收到金尧如夫人谢莹女士寄来香港出版的金尧如回忆录《金尧如 香江五十年忆往》,感慨不已。在中国新闻界,我心目中与六四事件牵涉比较深的两位老报人,一个是《世界经济导报》的“老板”钦本立,另一位就是前香港《文汇报》总编辑金尧如前辈了。前些年,我还与金老一起参加过在美国举行的纪念六四的活动。
这本由金尧如基金会出版的《金尧如 香江五十年忆往》,实际上是作者1998年由香港田园书屋出版的《中共香港政策秘闻实录》的再版,时隔七年,增加了许多内容,从原来的270页扩展到现在的390页,尤其是增加了亲朋好友与新闻界同行“悼念金尧如文辑”的内容。如今,金老带着他未竟的中国民主理想走了,他的回忆录实际上是我们这些后人要继承的精神遗产,也算得上是中国民主运动的“本土资源”。
八九民运中,中共老党员金尧如和香港《文汇报》的同人支持爱国学生和香港市民的呼吁请愿,放弃了对中共那些蜕化变质当权者的幻想,转而积极支持海内外一切反对中共一党专制、争取民主人权的运动。六四后,金老先生寓居美国洛杉矶,摆脱了昔日共产党的种种束缚,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评论家,凭借自己的良知和对中共政治的独特了解,经常在海外中文媒体上畅所欲言,吸引了包括北京当局在内的海内外各界的关注。
这本回忆录,记述了他在香港五十年工作期间耳闻目睹的中共香港政策形成和演变。特别是介绍了周恩来对香港的统战政策,揭露文革期间“四人帮”操纵六七暴乱,澄清香港文汇报六四起义的真相,……金尧如解释自己的写作动机是,在六四之后,看到中共的香港政策向左转,甚至在有的时候有的地方采取了一条极左的路线。邓小平、李鹏指斥香港同胞受美英等外国势力和“台湾特务”的策动,支持大陆的“反革命动乱”,从而把香港定性为“反共反华基地”,这实际上是把中共自己放在和香港人民完全对立的地位上了。其实,六四镇压已经表明中共完全是在与全中国人民、与世界文明为敌。
在金尧如看来,从中英谈判和平收回香港起,北京就强调宣传收回香港是“雪洗百年民族耻辱”和“维护国家主权完整”,这种把民族主义和主权原则作为回收香港最高指导思想,不是实事求是的,也不是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如果当年毛泽东、周恩来也用单纯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观点来解决香港问题,就没有今天的香港奇迹可言了;而目前的香港资本主义制度完全是英国殖民统治的标志,如今用一国两制的形式保证五十年不变,不也是变相的要延续民族耻辱和主权不完整“五十年”吗?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金尧如回忆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制定香港政策的过程,也就是想用历史启发今人--确立一个中共本身也无法拒绝的参照系数,借以更好地去实践和维护“一国两制”。
值得一提的是金尧如在回忆录中将许家屯和张国焘作了比较。前香港新华社社长许家屯流亡海外十多年后,越来越期盼着叶落归根??返回国内去定居。张国涛当年出走的时候,毛泽东将他的夫人和女儿放去西安与张团聚,即赢得了宽厚待人的美名,又削除了一个强劲的政敌。一九五三年寓居香港的张国涛写信给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提出回国工作的请求,刘少奇以总书记名义提出让张先对历史上分裂中共的错误作深刻检查(实际上是让他吃了一个“闭门羹”),结果张国涛移民到加拿大去了。从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共党内权力斗争微妙而又残酷的事实。
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曾经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如今流亡海外已经四十年了,六四后来到海外的大批异议人士在他国异乡流亡十六年了,其中王若望、赵品潞等已客死他乡,戈扬、苏绍之、刘宾雁等一些八十多岁的老人身染疾病,不少人越来越私念故国和在那里生活的亲人,杨建利、王丙璋、张林等民运人士不惜坐牢也要闯关回国,一场海外民运人士争取回国权利的运动也正在悄悄地展开,中共将如何对待这些争取回国权利的流亡人士,海外流亡人士又该如何的采取对策……,金尧如披露的中共处理张国涛回国要求被拒绝的内幕,至少可以帮助人们认清中共处理这类问题的历史传统和政治机制。
在我捧读金老这本回忆录的时候,恰好传来新加坡《海峡时报》中国首席特派员程翔落难的消息,程翔曾担任香港《文汇报》的副总编辑,我也曾经在金老洛杉矶的家中会见过程翔夫妇,恰巧程翔也为金老这本回忆录撰写了序言,高度评价他的老上司立德立功立言的这本回忆录“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许多熟悉的朋友告诉我,香港成功举办“金尧如先生追思会”得益于程翔的奔走。金尧如夫人在电话里与我谈起程翔,愤愤不平说,“现在是假共产党迫害真共产党”。 想想也是,如今当道的权贵与忧国忧民的金尧如、程翔相比较,不就是地地道道的假共产党吗?!难怪人家要说现在中国实际上已经没有共产党了。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张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