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华府美华协会星期四晚上在马利兰大学举行了电视片“成为美国人:华人的经历”的首映式,该纪录片叙说了华人在美国的奋斗史,探讨了华人成为美国人的艰苦历程。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
从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第一代移民从中国广东飘洋过海,来到美国加州淘金,以后中国人一直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但由于中国人的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他们曾经被认为是永久的外国人,因此华人熔入美国社会的经历尤其艰辛。
电视片“成为美国人:华人的经历”以美国的两个移民法案作为影片的主线,就是1882年的联邦排华法案和1962年的移民改革法案。美国历史学家王林其说,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排华法案,这项划时代的法案是美国移民政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录音)
“在1882年以前,美国对所有想来到这里的人保持开放的政策,我们欢迎每个人!只有一小群人被立法禁止入境,包括妓女、麻风病患者和弱智者,而在1882年,中国人也加入了这个不受欢迎的名单里。”
从广东来到美国的中国第一代移民没有在加州找到金山,但们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参加了参加了美国跨州铁路的建设,连接美国东西海岸的铁路被称为19世纪的最伟大工程,而其中崎岖的路段是第一代中国移民用血汗铺设而成。但华人对美国社会的贡献当时并没有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承认。
1882年的美国联邦排华法案实施后,美国华人人数迅速下降,甚至到了消失踪影的地步。尽管如此,仍有少数华人并没有动摇他们对美国价值观的信念。他们想到了自己生活在美国社会体系中唯一能够利用的工具,法院。他们发现,美国宪法并非仅仅保护公民,而是以每一个人为对象。因此他们大胆提出超过一万件以上的诉讼,来对抗那些以压制华人的法律和惯例。当一位出生美国旧金山的厨师为争取得到美国公民身份的待遇,告到美国最高法院,这个案子的为华人对抗歧视法规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电视片主持人比尔-莫伊斯说,
“通过这个案件,他们通过最高法来提醒政府,第14条修正案并非虚设,生在美国-即为美国人。”
电视片制作人之一的崔密林说,电视片主持人比尔-莫伊斯在1965年就萌生了探讨华人成为美国人的想法,莫伊斯当时担任美国总统约翰逊的新闻秘书,1965年他目睹约翰逊总统在纽约自由女神脚下签署《美国移民改革法案》的签字仪式,莫伊斯感慨万千,
“由于这项法案,美国人的肤色开始有深浅不同的颜色,美国人的标准有了改变,成为美国人有了新的含义。对我们这些早已在这里扎根的人,还有那些不断来到美国的新移民来说,成为美国人确切含义是什么?当我们用镜头放大华人成为美国人的经验时,我们也放大了这些与美国前途息息相关的议题。”
崔密林说,她本人就是1965年移民改革法案的受益者之一,她1970年从香港移民到美国,她来到纽约唐人街,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纽约唐人街象是停留在19世纪,和我熟悉的拥挤而又现代化的香港不一样。当时唐人街还居住着很多单身汉的华人,他们已经上了年纪,却没有家庭,当时一位唐人街的单身汉看到我用功读书,就对我说,在美国读书没有用,还是出来赚钱,你就是读书,将来也不会得到社会重用。”
崔密林说,她当时没有能够完全理解这些话中的辛酸。不过,这些话也没有动摇她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决心。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毕业后,进入美国广播公司和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工作。崔密林说,1965年以后从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移民美国的华人很多是以留学生身份来到美国,他们成为美国人的体验和当年的淘金汉当然不同。新一代华人移民成为医生、工程师、大学教授,很快进入美国主流社会,他们甚至被称为模范少数民族。
华人移民的形象在美国历史上的形象不断改变着,但是有一点却没有改变,他们有时还是被当做外国人。即使你生在美国,也不例外。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