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联合举办讨论会,介绍罗伯特-苏丁格的新书《天安门事件之后:1989-2000年美中政治关系》。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林坪的报道。
请听报道录音
在星期二的讨论会上,《天安门事件之后》一书的作者 罗伯特-苏丁格向与会者介绍说,
"这本书是一个故事集。故事的开始在我看来是中美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1989年6月4号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悲剧。 当时解放军的士兵对被示威者占据了7个星期的广场进行了清场,其结果不仅震惊了中国,而且也震撼了带着痛苦和愤怒的心情间接看到发生在那里的一切的美国人的心灵。坦率的说,虽然目前的美中关系是自从89年以来最好的,但是美中关系并没有得到完全恢复。"
罗伯特-苏丁格说,天安门事件对此后美中两国的政策制定产生了长期的影响。他在这本书中对一系列具体事例的观察和结论,是为了让读者对复杂和有时非常混乱的政策决策过程有更多的了解。
"很多政策的制定是由一些特定事件引起的。'银河事件'、'炸馆事件',时有发生的游行示威,包括最近香港的游行示威,所有这些事件对政府官员的政策制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会影响到未来很多年的美中关系。"
罗伯特-苏丁格认为,对于天安门事件,美国人的记忆似乎更为深刻。每年都会有人以不同的形式纪念天安门事件。两星期前,香港反二十三条立法的游行示威发生后,美国人马上就联想到它与当年天安门前游行示威的类似之处。而在中国,对天安门事件的审视和反省不受鼓励;探讨当时派解放军进入天安门广场的决策过程的博士论文,不会受到奖励。
"至少在表面上,中国人已经走出了天安门事件的阴影。但对美国人来说,天安门事件仍是剧痛,是谎言,需要中国政府以诚实的方式去解决。所以,美国方面对这个问题更有感触,这也确实影响到两国的关系。"
不过,罗伯特-苏丁格认为,比起十年前,目前的中国政府所能接受的政见范围宽了一些。中国最近处理朝鲜核危机的方式反映了这一点。罗伯特-苏丁格认为,中国的新领导人脑中没有旧的意识形态,在用一种新眼光看待这一问题,并听取一些学者的不同意见,有可能在将来对朝鲜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谈到天安门事件后美国对中国采取的经济制裁时,罗伯特-苏丁格说,经济制裁是必要的,但其有效性有限。原因之一是,往往是美国的公司,而非中国的公司受到制裁的影响。
"如果你告诉中国人,他们将无法从摩托罗拉、通用和波音这样的美国公司进口高科技材料制品,这对他们会造成损害,但波音和摩托罗拉受到的损害比中国公司受到的损害更大。所以中国方面在就经济制裁问题跟美国谈判的时候,倾向于讨论何时取消经济制裁的问题,而不是如何改变导致经济制裁的行为。所以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往往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罗伯特-苏丁格认为,中美之间存在巨大的合作和改善关系的机会,但两国之间对各自的目标和政策经常存在的误解可能导致敌意的增加,从而导致悲剧性的后果。
《天安门事件后》 的作者 罗伯特-苏丁格曾在美国政府部门工作24年,担任过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情报分析员、国家情报委员会的情报官员以及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部主任。他目前是华盛顿著名智囊机构布鲁金斯研究所的非常驻资深研究员,并在私营部门担任中国问题顾问。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林坪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