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与黄河

长江与黄河 } &> <& /mandarin/ui/ssi/navbar.mas &> 长江与黄河

MC:古往今来,浩荡的长江与奔腾的黄河做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曾激发无数文人墨客的颂扬与讴歌。然而,在最近的几十年里,这两条河流却以另一番景象:旱涝成灾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请听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寇天力的采访报道。VOICE:MUSIC:ACT- 1 “河流就是生命线,这两条河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人们把它们当做母亲看待。它们为两岸民众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听众朋友,刚才您听到的是美国国际河流网络的研究员申小苏女士畅谈她对中国的长江与黄河的切身感受。浩荡的长江与奔腾的黄河横穿中国大陆,哺育了两岸的民众,孕育了中国的文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生活在黄河北岸的袁先生说:ACT-2“象这个黄河和长江吧,在我们祖国已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年代比较长了。象咱们中华民族吧都是把黄河和长江当成是母亲河。母亲是用乳汁来哺育儿女的,黄河和长江是来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存条件。”但如今,“母亲河”却正经历着亘古未有的变化,失缺了往昔的光泽与辉煌。申小苏女士说:ACT-3 “过去我曾三次去过长江,看到江水被过度利用而且很不幸地被严重污染,我感到非常震惊。”在长江流域,除了水质严重污染之外,每年一到春夏之交,几乎都要发生江水泛滥的灾难。一直关心中国生态环境的著名作家郑义先生说:ACT-4“中国这几十年以来水旱灾害一直是处于一种持续上升的状态,特别是近十年一来,基本上是均匀地上升的。现在一个非常严重的情况就是中国的二分之一的人口,三分之一的耕地,和百分之七十的产值都处于江河洪水位之下。”1998年夏天长江中下游就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中国官方的媒体报道说,这次洪灾使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区受到影响,造成四千多人丧生和数十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日前,中国负责水利的官员发出警告说,1999年的洪灾可能比1998年的还要严重。 与长江流域的洪灾相反,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在同一时期遭遇的却是干旱缺水,河水断流,黄河的多处流段几乎成了地上河,悬河。黄河岸边的袁先生说:ACT-5“你看,我记得就是我们小的时候吧,这个黄河河水特别宽,有两三百米宽,周围都是草,也有一些野生的树木,这些年这些草和树木都不见了,基本上就是光秃秃的一片,干干的,就跟光地一样。原来挺宽的水面吧,现在只是中间有那么七八米,十米左右,有的窄的地方只有三四米,两三米了,唉,就跟那小河差不多了,到了旱的时候就有断流情况了。”黄河的干涸断流给世代依赖黄河水生存的百姓带来了生活危机,引发沿岸省市之间激烈的抢水战。据报道,中国北方600多个城市中缺水的占一半以上,其中的许多居民家庭每天只有几个小时能得到一定数量的供水。袁先生介绍说:ACT-6“老百姓吃水都非常困难了,现在为了吃一点儿水就能等到一黑夜,一夜一夜才能等到这个水。”来自北京的中国著名环保人士作家戴晴女士谈了黄河干旱对首都北京造成的影响:ACT-7“因为我是从北京来的,我知道北京的情况。北京现在地下水水位已经低到如果控制不住,挽救不了的话,那么就要把北京的很多大工业迁出去;如果把大工业迁出去还挽救不了的话,北京就不可以再做首都了,其实问题非常严重。”长江的特大洪灾和黄河的严重旱灾使人们不禁要问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郑义先生说:ACT-8“根本的原因主要是对森林的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只要是对森林植被进行了严重的破坏,那么它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到下大雨的时候,洪水就泛滥成灾;等雨一下过了之后,马上就要抗旱,因为水在地表形成洪峰流走了,并没有真正地渗入到地层深处去,所以雨水一过呢,就形成了干旱。这个旱涝灾害的主要的问题就是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而形成的。”在中国有着几十年江河水域治理经验的著名水利专家王维洛博士指出:ACT-9“最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很长时间没有把人和自然的关系摆正,这个关系一直是摆错的,因为中国很长时间认为是‘人定胜天’。”为解决长江的水患,开发利用长江水资源进行发电,中国政府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实施“三峡工程”。不过,海内外有许多水利专家和环保人士认为,该工程不但耗费巨额资金,毁坏历史古迹,并引发强制性移民等社会问题,而且还使得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的破坏。王维洛博士对该工程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后表示:ACT-10“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根本不可能存在,环境效益的话应该说是等于零,或者说是负的,社会效益更是谈不上的。当三峡工程头期于2003年建成的时候,没人会要三峡工程发的电;因为到了2003年的时候,中国的发电能力将大大超过中国的需求量,这是它最头疼的一个问题。”申小苏女士对此表示赞同,她说:ACT- 11“通过在大学学习水文学,毒物学,和工程学等等,我认识到,从长期来讲象这样的大型水库工程实际上是弊多利少。”不过,对于这项颇具争议的工程的防洪抗洪能力,中国政府内部的支持者们则深信不疑。中国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一位姓刘的官员说:ACT- 12“长江三峡工程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工程了,主要就是(用以)解决防洪问题了,就是说,若三峡工程建成之后,对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有很大帮助。如果去年长江三峡工程存在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洪水了。”1999年4月是中国政府做出三峡工程决策的十周年,海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鉴于该工程引发的问题日趋严重,明确地呼吁中国政府立即停止三峡工程的建设。他们分析认为,“三峡工程”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工程。作家戴晴女士说:ACT- 13“这主要是一个政治工程,而不是一个建设工程;起初是毛泽东很喜欢它,后来是邓小平很支持它,再后来李鹏又把它当成自己晋升的工具。”直到目前,中国政府除了在官方媒体中报道过现任总理朱熔基曾经就质量问题对三峡工程提出过批评之外,对民间反对意见基本上采取了压制的做法。但是反对的声音依旧广泛地存在着。申小苏女士介绍说:ACT- 14“十年前戴晴女士就在她编写的《长江啊长江》一书里对三峡工程提出了反对”。在治理黄河和解决北方严重干旱缺水问题方面,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了通过修筑人工渠道把长江之水引到黄河的“南水北调”计划,并且在今年刚刚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两会期间重点讨论了其中的西线方案。王维洛博士说:ACT-16“南水北调的西线方案就是要从长江江源打一个隧道过去,打到黄河的上游,调800亿立方米的水到黄河,然后利用黄河往北京送水。”不过,与长江“三峡工程"一样,这个“南水北调”计划也同样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质疑。专家们认为,这一规划不仅需要数十亿元的资金和几十年的努力,还会对中国南北方的生态环境,气候造成不利影响,并引发一系列其它恶果。美国南佛罗里达州水资源管理局的高级环境科学家武业钢博士说:ACT-17“这个南水北调或者是怎么样调水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整个流域变化的问题,我们过去往往只是一只眼睛就只盯着一个铆;把水调去了,整个南方的生态,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就会发生变化,而到了那个时候,这个灾难就不光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整个流域的问题,所产生的灾难将是不堪设想的。”王维洛博士指出,“南水北调”计划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地貌西北高东南低的自然特征,是一项很危险的工程:ACT-18“这是一个很危险很危险的工程,这个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比长江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还要大。中国是西北高东南低,水是从西往东流的,而南水北调这个方案呢,正好是或者要高架或者是穿过中国三百多条河流,是从南往北流的,本身就是违反生态或者自然规律的。”那么,面对长江的洪涝灾害和黄河的干涸断流,水利专家和环保人士认为怎样解决才较为妥善呢?ACT - 19“从狭义的水利的角度来讲的话,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放弃以前所采取的措施;中国在水利方面,或者是在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人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以前走的路是不是对的,重新思考‘人定胜天’这种思想是不是对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找到一些新的办法。”王维洛博士认为,首先要彻底改变有关决策者“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具体做法上,必须停止对森林的滥砍滥伐,扩大和保护长江黄河流域的植被,防止水土进一步流失。武业钢博士则强调了尊重科学的必要性:ACT-20“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我们应该尊重科学,应该对科学家进行咨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历史上的错误。目前这种状况来说呢,我们第一要有系统的观念,第二要‘掺沙子’,就是要综合各种学科和各种科学家的智慧,第三,在恢复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科学的研究,科学的论证。这不是一种轻易的事情。”另外,戴晴女士呼吁一定要加强教育,提高主管官员对水资源的认识和科学管理水平:ACT-21“任何一个国家,管理水的官员一定是一个总负责的官员,所以我觉得今天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提高主管官员对于资源和水的认识,然后呢再拿出好的对策来。”专家们希望,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人们或许能帮助恢复长江与黄河的自然面貌,还原它们的“母亲河”的本色。而这也是世代依赖“母亲河”而生存的两岸百姓的宿愿。在长江边生活了六十多年的钟先生和居住在黄河北岸的袁先生分别说:ACT- 22“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当然希望我们的人民,我们中华民族能繁荣昌盛,希望能恢复这种大自然的美;如果没有了大自然给予的这种美的享受,我总感觉非常遗憾。”“象以前我们受的教育,就是‘滔滔黄河水哺育我中华,祖国母亲河是我们民族的摇篮’;我们的愿望也是愿意让这条黄河象以前一样水比较多一些,周围的草呀树木呀能恢复到原状。”王维洛博士对此也表示:ACT - 23“一般来说,生活在河流边上的人,就像在美国生活在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人,他们都有‘我和河流共生存’的愿望。”进入二十一世纪,当全球人类都在为与生态环境和睦相处以求可持续性发展而努力之时,长江与黄河的命运无疑牵动着无数中外人士的心。做为中华民族的命脉,长江与黄河的未来势必将昭示着中国的未来。申小苏女士说:ACT-24河流是生命的血脉。我们希望能多多考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民众的需要,用更理智的方法来进行治理,真正让民众获益。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寇天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