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寇天力邀请海内外的一些著名中国历史学者,文学家,政论家,推选出他们心目中的十位本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今天请听《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十集系列报道的第七集,为您介绍排名第四位的--中国国民党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VOICE:虽然在共产党中国的政治宣传中,“蒋介石”这个名字曾一度与独裁者,卖国贼,和反动派等负面字眼紧密相连,但中外专家学者仍一致认为,前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是本世纪中国既有争议又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历史与儒学文化专家杜维明教授说:ACT-1蒋在大陆的名声如毛在台(12”)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系中国问题专家葛浩文教授认为:ACT-2蒋在正反两面都有影响(9”)蒋介石,名中正,学名志清,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奉化。据史料记载,蒋介石早年曾在河北保定和日本学习军事,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之后开始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并逐步进入中国军界和政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指挥东征和北伐。对于蒋介石的早期活动,台湾著名批判作家李敖提出了质疑:ACT-3是骗子,20年代后期,蒋介石在中国新旧军阀的割据混战中从军事上击败对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说:ACT-4夏志清说:“蒋介石能从各方势力中脱颖而出统一国家实在是很伟大。他坐镇南京后提倡新生活运动,新儒学思想,希望以孙中山先生的遗嘱来改造社会。这一时期的国民党其实是很进步的,只是以后才开始变得保守了。”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并先后担任国民党政府主席,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美国波士顿大学中国近代史专家戈梅教授说:ACT-5“蒋介石此时成了国民党的总裁,他在某些方面继承了孙中山设定的列宁式的政治结构;期间他也有过一些建设现代工业的想法,但没怎么实施。到了后来中国进入抗战,他的这些愿望就更无法实现了。”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做为党政军首脑,提出“攘外比先安内”的政策。1936年12月国民党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成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主张。对这一政策性转变,夏志清教授表示:ACT-6夏志清教授说:“我同意蒋先生的抗战要慢慢进行的道理,不能太快。那时候政府军队还没有做好充分的抗战准备,与日军正面速战肯定会消耗惨重。由于西安事变,蒋先生被逼抗日,结果国民党政府大伤元气,共产党却壮大了。而且抗战胜利后,国家变得更穷,老百姓的日子更不好过了。”1937年7月7日“泸沟桥事件”之后,蒋介石统率中国军队进入全面抗战。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被同盟国推举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直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杜维明教授对蒋介石在抗战中的作用表示了肯定:ACT-7是民族英雄,功绩不能被抹杀;李敖则表示了相反的看法:ACT-8欲谈和,价不拢,才成英雄;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中国再次进入内战,结果国民党政府军失利,蒋介石不得不于1949年底把中华民国迁至台湾,大陆则成了共产党的天下,台海两岸两个政权对峙并存的局面也从此形成。在台湾期间,蒋介石提出了“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和“反共复国”的号召,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和“国际托管”。葛浩文教授在评析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时表示:ACT-9早期有理想,但不得人心,把台湾作为过路,压制台湾人;杜维明教授对此发表看法说::ACT-10不是自由主义心态,崇尚希特勒;对台湾也有贡献在尚未民主化的台湾,蒋介石经由追随他一同赴台的人士组成的国民大会的推选,连任了五届中华民国总统及国民党总裁,直至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故。回顾蒋介石的一生,戈梅教授评论说:ACT-11“蒋介石在位期间中国确实有些变化,但总体上说,蒋介石更象是一个大军阀,没能成为一名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现代派政治领袖。另外,他对中国农民的利益的长期忽视,使农村形成共产党可以利用并发展壮大的真空地带,也导致了他在中国大陆的失败。”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寇天力所做的《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人物》十集系列报道的第七集--排名第四位的中国国民党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明天同一时间播出的第八集为您介绍排名第三位的人物,请到时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