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粮食短缺情况依然严峻

MC: 全世界目前八亿营养不良的人当中有五亿人是亚洲人,然而中国与饥饿的斗争正在取得进展。下面请听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VOICE: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名高级官员最近对路透社表示,尽管发展中国家的饥饿现象目前有减缓的趋势,但是由于内乱和气候反常等因素的影响,亚洲国家粮食短缺的情况总的来说依然十分严峻,其中阿富汗、孟加拉国、北韩和蒙古等四个国家的情况最为严重。但是粮农组织的这位官员表示,中国和印度与饥饿的斗争正在取得进展。“世界观察研究所”研究员、饥饿问题专家哈尔威尔在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的时候,分析了亚洲粮食紧缺的原因:ACT:“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饥饿的根源在于贫困和农业资源的紧缺,主要是耕地和农业用水的不足;农业信贷跟不上生产的需要也是一个原因。另外,农村商品经济在这些国家还不够发达,农民购买力严重不足。阿富汗的内乱是这个国家民不聊生的主要原因,政经制度的僵化则是北韩饥饿现象的主要根源。”路透社表示,自然气候的影响是亚洲粮食紧缺的原因之一;哈尔威尔表示同意:ACT:“自然气候肯定也是一个原因。在蒙古,牲畜大批死亡、农作物普遍欠收,就是因为寒流的侵袭;阿富汗和北韩长年有旱灾肆虐;孟加拉国一直饱受涝灾之苦。”哈尔威尔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自然气候仍将是决定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ACT:“亚洲未来的粮食生产将继续受到气候的影响。根据现在对未来气候的预测,温室效应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和耕地面积缩小,对中国和印度等国沿海的粮食产区不利。另外,地球变暖将导致喜马拉雅山山脊的冰雪迅速消融,最终可能导致恒河、长江、黄河等重大河流的断流,从而影响农业的储备用水。”美国哈德森研究所“全球粮食问题中心”教研部主任艾弗利也表示,阿尔尼诺等气候现象对全球都有影响,但是亚洲好象是倍受其害。在谈到中国的粮食生产形势的时候,两位专家都对中国农业的成就表示肯定。“世界观察研究所”的哈尔威尔表示,这一成就应当归功于农村经济改革:ACT:“中国七十年代末开始实施农村经济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这就激发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哈德森研究所的艾弗利则将中国粮食增产归功于国家的政策和技术革命:ACT:“实行粮食自给自足,将农业和农村问题放在第一位,是中国的一项社会和政治事业。要作到这一点是需要一点政治决心的。另外,生物技术领域的革命也是中国粮食增产的重要原因。”艾弗利说,世界的粮食产量足以供养地球上所有的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亚洲的饥饿现象未来有望得到进一步的缓解。这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