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分钟” - 昆曲

TEXT:昆曲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又称昆山腔,昆腔或昆剧。相传是元末明初期间,江苏昆山人顾坚所创。明代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即一五三一年至一五四一年间,戏剧家魏良辅对昆腔加以改革,使昆曲成为中国古代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明代天启年间至清代康熙年间,即一六二一年至一七二二年,是昆曲的鼎盛时期,新的剧作不断涌现,演出场面热烈。清代乾隆三十五年,即一七七零年,昆曲折子戏总集[缀白裘]的问世,标志着昆曲从演出全本传奇的时代过渡到演出短剧,也就是折子戏的时代。清代末期,昆曲逐渐凋敝。光绪三十年,即一九零四年,昆曲演出活动在上海终止。一九一七年,直隶高阳昆曲戏班荣庆社进京,使得北方昆剧得以延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先后成立了昆剧院。一九五六年,浙江演出了改编的传统昆曲剧目[十五贯],获得好评。二零零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曲为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