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连召开的第六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上,许多与会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家认为,缺少大师和精品依旧是中国儿童文学界的遗憾。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含青的采访报道。
在这次会议上,不少与会的中国专家表示,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应当向《哈利-波特》的作者、英国女作家罗琳学习,创作出更加吸引中国小读者的作品。中国官方新华社的报道援引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教授的话说,《哈利-波特》将来能不能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也许还是问题,但没有人能否定,它确实抓住了孩子的心理。
美国耶鲁大学中文教师苏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在给8岁的女儿寻找中文读物时,发现中国的儿童作品的确缺乏吸引力,娱乐性不强:
(采访录音)
苏炜接着举《哈利-波特》为例说:
(采访录音)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在会上表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儿童是被教育的对象。在20世纪60年代,儿童文学还曾经被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实际上,儿童作品最重要的是能吸引孩子去阅读,如果孩子从阅读中得到欢笑和娱乐,就是成功的作品。
与会的专家还表示,中国儿童文学的市场潜力很大,但一直没有多少人去开拓,这跟当前的教育制度不无关系。美国民主教育基金会理事王德耀对此表示赞成:
(采访录音)
不过,王德耀也指出,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儿童自由发展的空间的确在逐渐加大:
(采访录音)
谈到如何繁荣今后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美国耶鲁大学中文教师苏炜说:
(采访录音)
北京大学的曹文轩教授在会上号召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为孩子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同时呼吁社会给予儿童文学更多的重视。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含青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