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瑞典皇家科学院11号宣布,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给多丽丝-莱辛的颁奖词中赞扬她是“女性经验的史诗般作家,以怀疑主义、热情和想象力对分裂的文明加以检视”。
大凡知人论世的批评家,都会赞同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这一评价。在活跃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的作家中,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与多丽丝-莱辛类似的彷徨和求索,但以文明背景以及阅历的丰富而言,恐怕很少有人能与她比肩。
文学批评家董鼎山表示,多丽丝-莱辛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他来说是一个惊喜,他曾经读过多丽丝-莱辛。董鼎山简单叙述了莱辛的心路与创作历程:
“一般说起来她有三个阶段,第一个就是年轻的时候专门写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穷人打抱不平的。后来慢慢她小说的作风变化了,第二个阶段专门写关于心理上的。她的思想就慢慢转变了,最后就开始写科学小说。伊斯兰教有一个派别她非常有兴趣,她对伊斯兰教有兴趣以后就慢慢走上科学小说之道了。”
这位批评家谈到莱辛的《金色笔记》;这部试验体小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为莱辛创作上的“突破”,中译本名为《女性的危机》:
“她慢慢进化到女权主义以后,Golden Notebook (《金色笔记》) 有点自传性的,因为它写的是关于一个女作家的情况。女权主义运动里头这本书是他们非常看重的。 ”
文化学者谢选骏谈到他对多丽丝-莱辛的印象:
“她是一个很女权主义的作家,男性化很强。她虽然是吃殖民主义奶水长大的,但是她却反对殖民主义,就象我们过去资本家出生的孩子加入共产党,有很多共产党的孩子反叛共产主义,加入民主运动一样。”
谢选骏表示,多丽丝-莱辛成长在非洲;这段经历后来成为她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他说,与殖民地土著打成一片是英国人的特长:
“欧洲那么多国家,只有英国的殖民事业是最成功的。英国人的特点就是容易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好像更加善于同化当地人,而不是一个强制性的殖民压迫。”
多丽丝-莱辛以写长篇小说为主,但也著有不少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和剧本,不断有新作问世。批评家董鼎山说,多丽丝-莱辛的作品是英语文学中的经典,中国的学子们不妨多去她的作品中撷取佳句。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