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一度引起中国海内外广泛关注的“纸馅包子”的新闻是假新闻!曝出这条新闻的北京电视台已经向社会道谦,制造这条新闻的编导已被警方刑拘。一位北京市民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申铧采访时感叹:现在还能信谁呢?下面是申铧的采访报道。

7月8号,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纸做的包子》的报道后,引起社会震动,这条新闻竞相被各个媒体转载。但是7月18号,北京电视台在其新闻节目中承认,这条新闻是条虚假新闻,并为此向社会深刻道谦。
原来这条新闻的制造者是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一位临时编导。此人在今年六月份,化名来到北京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要求一个早点铺用纸箱子调馅做包子,然后这位编导拍下全过程。目前这位编导已被警方刑拘,4名制作“纸馅包子”的嫌疑人已被移交工商部门处理。
北京一位熟食店老板、不愿透露全名的张先生接受我的采访时感叹:现在还能信谁呢:
“前两天北京台报道的时候,我为有些商人这么黑心感到气愤。今天早上我打开网页一看是假新闻,我就更气愤了。有些记者这么做的话还让我们信谁呀!”
那么,北京电视台的这位编导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要杜撰出这么一条新闻呢?《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原主编李大同分析说,可能是为了个人私利:
李大同:“争名利的手法吧。”
记者:“是为了争名利,提高收视率?”
李大同:“对。他当然不会为栏目着想,他为自己着想。这样耸人听闻的东西,收视率肯定会很高,转载度也会很高。提高他个人在电视台的地位。这个假造得也太过分了。”
据中国媒体报道,北京电视台的这位临时编导过去曾制作了多个收视率很高的报道。现在人们也不得不怀疑,这其中多少是真,多少是假。不过,李大同认为,象这样完全杜撰新闻的新闻工作者在中国还很少见:
“要是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青年报的话会被立即开除。我们以前也发生过剽窃作品的事件,就是从网上把别人的东西抄下来当成是自己的,发现以后就被立即解聘了。其实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新闻界通行的新闻道德标准,包括怎么处理这样事情在中国新闻界已经得到了普遍的传播。公然造假还是比较罕见的。”
李大同还表示,中国新闻界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新闻不真实,而是应该报道的新闻受宣传部门限制不能报道。他觉得这次“纸馅包子”事件不会对中国的新闻界产生太大的影响。
既然“纸馅包子”是假的,那么中国民众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吃包子,或是其他食品了呢?恐怕在中国很少人对中国市场上的食品如此放心。中国有高级官员曾公开表示,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而且最近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对这一问题颇有思考的张先生说起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
“第一,我感觉中国食品安全的管理标准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第二,很多食品经销商是从农村过来的,他自身的卫生习惯和他家里祖祖辈辈的食品卫生习惯造成了他认为很正常。只是单一考虑到利润,而不考虑会不会把人吃死,吃残,吃坏。他本身就不懂什么叫食品安全。”
张先生建议,工商部门和食品卫生部门应该对餐饮从业者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如此他们才能有意识地保障食品安全。
自由亚洲电台申铧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