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休学从军引发争议


2007.09.06 00:00 ET

(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北京大学高材生休学从军近日在中国媒体上引发讨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高明于2005年底休学两年,到导弹部队做义务兵,并成为优秀士兵。这种行为应不应该得到鼓励呢?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申铧的采访报道。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高明来自甘肃,从小品学兼优,大学二年级入党。2005年底,中国军队首次在北京大学征招大学生入伍,高明成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二炮某旅的一位义务兵,他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在校期间入伍的学生。

来到军营后,高明刻苦学习导弹测试技术,用一年的时间学会了五六年老兵才能掌握的技术,成为一名优秀士兵。

尽管高明即将退伍然后回到北大继续求学,他的两年义务兵的经历仍然引起人们的热议。他究竟为了什么呢?高明的回答是:“保卫祖国不需要理由。”

我觉得年轻人有志向,有理想是应当支持的,但不应该把一些个体的选择当作一个多么高大的行为去夸张宣传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向本台表示,人各有志,走自己认准的道路:

“每个人对自己成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比如象比尔-盖茨就是哈佛大学辍学去搞他的微软。觉得也许某一天可能会在某个方面做出成就来,这说明你的选择是对的,或者既使失败了,自己愿意尝试而不后悔那也可以。”

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在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任教的薛涌说,中国传统上就缺乏军事文化,而军事文化兴盛却是发达国家一个共同的特点。他希望高明的举动能够开始改变中国的这一传统:

“中国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而在西方却很盛行,古希腊开始当兵就是一种贵族的特权,所以军事主力都是中高层。中世纪也是贵族才有持有武器的权力。所以当兵在很多兴盛的文化里都是一种特权,而在中国当兵却是一种劳役,或者是犯法了就发配当兵。”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从军都是迫不得已而作出的选则,因为参军就意味着要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性命难保。军营很少被视为是获得地位和荣誉的地方。薛涌认为,这种文化限制了优秀人才进入军队,也就限制了中国军队的发展。高明显然意识到他有责任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改变。他被中国媒体援引说:“北大自建校之始,兴亡感和责任意识便成为一种自觉而内在的承担。这种兴亡感和责任意识促使每一位北大学子奋进。作为北京大学第一位义务兵,更是我的荣幸。”不过,夏业良却认为高明以兴亡感和责任意识来解释他从军的动机似乎有自我拔高之嫌:

“我没有看出他去当兵就跟国家的兴亡感有什么必然联系,不是说他不当兵,国家的国防就受到了威胁,这有点过于拔高。我觉得年轻人有志向,有理想是应当支持的,但不应该把一些个体的选择当作一个多么高大的行为去夸张宣传。”

北京大学自建校开始,在中国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追求思想解放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传统。在薛涌看来,高明所提到的兴亡感和责任意识是否值得赞扬,要看他所谈的兴亡感和责任意识的内容是什么:

“要看什么兴亡感,当然,愿意在体制之内奋斗,最后改变这个体制也有可能。中国社会最终的出路是走向民主,如果不是以这个去奋斗,而只是想在个人事业上爬上一个权力阶梯的话,我觉得并没有什么难能可贵的。”

夏业良还表示,高明之所以成为一个新闻人物,是因为他是北大学生。如果他是一所普通大学的学生,那么投笔从戎就不会有如此大的新闻效应。中国的军队里现有5%的大学生,军官中的大学生比例就更高。夏业良希望大学生还是以完成学业为优先:

自由亚洲电台申铧采访报道。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