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复刊批驳袁伟时文章

《冰点》周刊在遭到封杀1个多月后星期三复刊,重点刊出反驳据称是直接导致冰点被封杀的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的文章。本台专访袁伟时教授讨论什么才是正确的历史观。以下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柯华的报道。

Bingdian-150.jpg
李大同著《冰点故事》一书的封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署名的长篇批判文章“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例举大量史料,对袁伟时1月11日在冰点周刊发表的文章《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中的论点逐一批驳。对此,本台星期三采访了袁伟时教授,他说,“很吓人的政治帽子没有了,而且他这个讨论回到就这个事件本身来进行讨论。所以我感觉到相对来讲是一个进步。我期望这是一个将学术文化的分歧回到正常讨论的一个开端,但能不能做到这样还很难说。”

袁伟时说,虽然论证之后也常常夹杂着类似的煽动性的政治语言,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话语,因为中国的学者是从凡事皆政治的时代成长出来的,他们的习惯是这样。在引用了大量史料证明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在先,义和团反抗在后之后,张海鹏在文章最后总结说,中国今天的成就,不是靠学习西方列强得来的,是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靠社会主义,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走到了今天,这才是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把这样的真实历史教给我们的下一代,才能为培养现代公民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此,袁伟时表示反对:“他这个‘不是像西方列强学习’直接违背了邓小平的思想,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以后认为,不要纠缠在‘姓资’还是‘姓社’ ,应该将全世界一切好的东西,包括经济制度、管理等各种各样好的东西,都要吸收进来。我们为什么要参加WTO, WTO的游戏规则都是按照西方市场经济总结出来的。”袁伟时认为,根据张海鹏的总结,这样的历史如果教给我们下一代,形成的将只是靠虚假构筑的民族主义情绪,而这种情绪也往往被狂妄愚昧的权奸利用。

对于采用什么样的历史观才能为培养现代公民起到积极作用, 袁伟时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定义什么才是真正的“现代公民”,如果现代公民的定义不清楚就很难确定这“积极作用”到底是对谁的积极作用。袁伟时说:“我想现代公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能够尊重别人。”张海鹏对现代公民的理解却全然不同,他对本台记者说:“我认为的现代公民就是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奋发前进的现代的中国人。只有正确的解释了历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权都是积极的。” 此次《冰点》事件所带来的两种历史观的冲撞体现了历史文本到底是独立的学术还是权势者宣传工具的问题。

袁伟时还说,中国近代史学界一直受制于前中共理论权威胡绳设定的“以三大革命高潮为纲,即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的框架,否定三大革命也就是否定了现行政权的合法性。这是一个非常荒唐的逻辑。袁伟时在接受香港亚洲周刊采访时说,任何现代政权的合法性都只能在自身的作为里寻找,一则建立民主制度,由公民投票选取,一则通过自身的作为去赢得公民对现行政权的支持。

对复刊后的《冰点》,该周刊原副主编卢跃刚告诉本台记者,该篇批判文章实际上是中宣部直接交给团中央:“这篇文章就不是中青报组织的,反正肯定不是中青报,中青报没有资格组织,终审权也不在中青报。”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柯华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