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女紀念碑引發爭議


2006.10.14 00:00 ET

在北京通州的文化藝術節上,一尊以中國超女李宇春和周筆暢爲原形的紀念碑出現引發了爭議。下面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含青的採訪報道。

中國大陸的超級女聲比賽從去年火熱至今,人們的評價一直是譭譽參半,衆說紛紜。這次北京通州藝術節爲超女立碑,有遊客將紀念碑的照片傳到網上後,引來人們的爭議。《京華時報》援引文化藝術節組辦者的話說,藝術家有權通過作品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的思考和看法。但不少網友認爲不值得爲超女立紀念牌,而應該多爲真正的英雄和烈士立碑。但也有人覺得,超女文化現象的出現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它不僅打破了中國人傳統的娛樂觀念,而且爲普通大衆提供了成功的機會以及展示自我的最佳方式,首次讓公衆成爲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就應不應當爲超女立碑,本臺記者打電話給北京的一位先生,這位先生表示:

“就說立碑,應該是爲國家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人立碑。如果是以娛樂立碑我覺得不匹配,我覺得不倫不類。”

北京的一位小姐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她喜歡看超女節目:

“沒必要立碑,喜歡看就喜歡看,但立紀念碑是另一回事。”

記者:“爲什麼呢?”

“不好說。”

記者:“現在超女是不是冷下來了?”

“沒去年好。”

對北京通州文化藝術節首次爲超女立碑,山東一位小姐的反應是:

“我決得很可怕。立碑這個名字就很可怕。因爲立碑是爲死去的人,他們現在都健在,幹嗎要立碑呢?反正我覺得這樣不太好。”

記者:“聽起來你很年輕,你喜不喜歡看超女節目呢?”

“怎麼說呢?我覺得我還是保持中立。不算很喜歡,也不算排斥她們。”

南京一位年輕的先生表示,他從未看過超女節目,也不感興趣,認爲給超女立碑完全沒有必要:

“我對這個不感興趣。”

記者:“那您對給超女立碑怎麼看?”

“我覺得沒必要,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人物,沒必要立這個碑。”

目前居住在美國新澤西州的華人陳燕女士在接受本臺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從家裏裝了中文電視節目接收器後,她一直很喜歡看超女節目,但爲超女立碑卻很無聊,她說:

“我不說贊成也不說不贊成,應該持中立態度,但立碑我覺得很意外。因爲作爲一種娛樂形式跟立碑我覺得沒什麼聯繫。可能我的觀念比較傳統。覺得很意外。作爲一種娛樂形式大家都比較感興趣,但做爲一種藝術形式甚至超女根本就談不上什麼藝術。”

安徽合肥一家高中的語文教師陳老師表示,超女屬於一種大衆文化,對青少年確實有很大的吸引力,也爲他們提供了表現自我的舞臺,陳老師說:

“因爲從心理學的角度說,表現欲是人的第一願望。肚子喫飽了就想有一些表現。超女現象給一些青少年過去一種完全官辦的一種藝術舞臺形式,那都是高壓,侷限於很少的高水平的或者專業人,一般人無權問津。只能去卡拉OK立去吼幾聲,因爲這是走上熒屏,應該講這對大衆從誘導方向上來將沒什麼太大壞處。可以給青少年提供一種表現的舞臺。這應該講有好的一面。”

但象任何事情一樣,陳老師認爲超女現象也有其負面的影響,他說:

“進行投票,到最後激烈的時候參加超女比賽的人的家庭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上次看到寧夏還是哪個貧困地區的例子。它給社會的一個導向就是一夜成名也就意味着一夜爆富。一個出場費後來達到跟香港明星六德華他們差不多的價格了,幾十萬甚至更多的價格。實際上一夜爆富的心態造成了一種誘導,有的家庭很窮,或者經濟困難也想給她創出一條路來,就往裏面投入,給貧困家庭帶來巨大負擔,因爲最後能夠的好處的是極少數人。”

那麼要不要給超女立碑呢?陳老師說:

“從傳統角度來說,因爲中國是傳統聖賢文化。能夠得上樹碑立傳的通常是要有某種層次的人。但這個觀念現在也在改變,也不是非要名人才行。但這樣的樹碑沒什麼太可指責也沒什麼太可誇獎的。因爲超女現象是整個消費中心主義和娛樂中心主義大潮當中的一個浪花。”

目前在美國耶魯大學任中文講師、關注中國文化發展的蘇偉分析說,中西文化在樹碑立傳的觀念方面,有很大不同:

“以前中國人好像是人死了以後纔可以立碑。其實在西方你像最簡單的臘像館,現在像姚明這些NBA籃球明星都進得去,他們有活着嘛。姚明很有名。但從這個角度說超女在中國的普及程度未必不如姚明有名。我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的。現在中國人可以接受臘像館,裏面有姚明這些活着的這些籃球明星、電影明星的臘像,比如香港也有劉德華,爲什麼超女立一個碑就這麼了不得呢?”

安徽合肥的陳老師和美國耶魯大學中文講師蘇偉都認爲,超女作爲中國許多文化現象中的一種,既不要把其捧得太高,也不必將其看作洪水猛獸,而應當任其發展,用一種比較平和的心態來看待。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臺含青的報道。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