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研討中國慈善事業前景


2005.09.27 00:00 ET

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際戰略研究所星期一就中國發展和諧社會舉行研討會, 部分專家認爲, 中國慈善事業和宗教團體的健康發展是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下面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高山的採訪報道.

總部設在中國南京的愛德基金會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後最早組建的慈善機構之一,該基金會祕書長邱鍾輝在討論會上說,儘管愛德基金會是由基督教新教教會發起的,但這一慈善機構面向全社會,而且並不傳教. 邱鍾輝說,中國正在向市場經濟過渡, 市場經濟要求儘快確立“小政府、大社會”的格局,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亦改變了過去由政府與企業包辦各種福利救濟的傳統,許多以往由政府或企業承擔的社會事務需要有各種非營利機構和慈善組織來承擔, (錄音)

愛德基金會祕書長邱鍾輝說, 中國古代就有窮則獨善其身, 富則兼濟天下的說法.慈善事業能夠募集社會資源,幫助有需要者,而且是建立在自覺自願的基礎上。現在的社會評價一個人的形象,不只看這個人的財富,還要看他的財富除了依法納稅外,怎樣回報社會。富人應該多承擔一些社會責任,這樣在不同的社會階層起到了一個相互瞭解作用,情感的溝通作用,富人捐獻和投入慈善事業可以消除高、低收入人羣的差距.

美國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的社會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趙文詞在會上說,由於大鍋飯和全民福利制度的結束,以及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貧富懸殊的迅速擴大,中國政府已經沒有能力去提供一些必要的福利項目了,這就需要建立一個公民社會,讓一些慈善機構和宗教團體承擔一些社會服務,包括扶貧、救災、防治艾滋病和照顧老弱病殘, (錄音)

美國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的社會學教授趙文詞在會上指出,公民社會、政府和私營部門之間結成夥伴關係已經成爲實現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社會發展的最有效途徑。通過公民社會組織的代表,貧困和被邊緣化的人口可以將他們的意見納入政策和方案決策。公民社會組織可以用通過協商找到共同點的方法,加強國內對發展戰略和國家減貧舉措的支持。 他希望中國政府重視公民社會建設,給非政府機構一定的活動空間去提供那些服務。

以上是本臺記者高山的採訪報道.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