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校应培养更多蓝领

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最近提出,中国的大学今后应当提倡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含青的采访报道。

前不久在成都召开的“大学校长国际论坛”会上,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推出,高校应培养更多蓝领。海闻认为,中国的高校以往偏重高层次的教 育,没有把技术工人当作人才。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社会,人才的概念必须更新,他说,大学的责任不光是培养研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还应当培养大批能在新的产业中发挥作用的技术型人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也提出,大学应该进行分层次的教育,他说,现在许多大学都想办成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的研究性大学,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跟不上,不但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削弱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个层面的工作。就两位校长所提出的问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评论说:

“中国大学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困境:一方面强调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办成研究型大学,这个方向是对的。但中国有两千多所大学,这么多大学如果都是研究型的,都是朝着这种高、精、尖的理论型方向培养,那可能就会存在就业的困难:社会是否需要?以及理论是否联系实际?这些人才是否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所以还要培养实用型的人才,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缺乏很多实用型人才这么一个困境,技术人才的缺乏,所以人们开始反思大学教育可能要更多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目前中国面临技术工人或蓝领人材严重匮乏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过去几年大学扩招,很多中专、大专都升格成大学和学院:

“还有一些职业学校,很多都处于倒闭的状态。实际上就说中国能够很好地办一些中专的学校或者是职业学校,那么技术人才可能也不会如此缺乏。主要是中国这些年大力办高等教育,把一些中专和技术教育都普遍升格成大学,这样可能就造成实用型人才不足的问题。

安徽合肥一所高中的语文教师陈老师也就此谈了他的看法,陈老师批评说,中国整个教育体系的主导政策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缺乏前瞻:

“因为这个教育问题跟别的不一样,一个国家的教育规划应该是在前多少年就应该有一个规划;第二在规划执行当中应该给一个政策的稳定性,政策好是一回事,政策能不能执行是更重要的事情。就像整个推进职业教育不是今天开始讲,实际上是早二十年就应提出来,但后面出现反复就是整个国家教育政策方面,有时候脑子发热以后突然解决一个问题就不顾及其他问题。”

陈老师接着举90年代后期大学的扩招为例说:

“不要讲劳动力增加太多,无形当中猛地都办大学,一百、两百这样的出来。反正孩子都想上大学,我就给你上,这样在某种意义上讲在短时间里好像社会三四年里上大学的人增加了,但这些人出来以后社会怎么容纳他们?现在就存在这个问题。包括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三角地区的技术工人缺乏的问题。由于技术工人的缺乏对国家整个(实际上是七十年代后期的大学扩招)从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极大的国家教育政策的失误,短期来看是办大学了;大楼一个一个;大学办起来了,但是它引起了整个社会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而伴随着大学的扩招,职业教育受到很大的冲击,许多中专和大专纷纷升格,陈老师说

“现在大专的提到学院去了;从专科型提升成了四年制;学院变成了大学。好像是牌子越大越好实际上这个问题不是今天的人看出来的,主要是国家整个的教育政策缺乏一种长期的坚持,所以到后来就形成这种反复。现在又都回过头来办职业教育,国家又加大投资。实际上这个职业教育就讲实际人才,这在中国本来一直就是比较缺乏的问题。”

就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提出的大学应该进行分层次教育的意见,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的蓝云博士表示赞成,他说,社会对人材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所以教育也必须要多层次,他接着说:

“因为一个国家不可能就是一蜂窝地全部都要高等人才,一定还需要中级人才甚至是低级人才。所以教育应该负担起这个责任来。我觉得从这两位校长的谈话中至少可以看出两点:第一,中国教育界现在认识到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所以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也要创办多层次的教育。第二,两位校长提出来的实际上是对前些年一蜂窝办大学、一个办高等学院的一个回归。

但蓝云博士同时表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点还应当集中在培养高等人才方面。而要培养初、中级人材,就必须 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比如美国的社区大学就是很好的借鉴:

“有一些人才其实不需要四年的时间,高中毕业以后两年就可以了,有的甚至在高中就开始了。高中毕业的时候就可以就业。花四年的时间本身就是个浪费。不但是对国家的浪费,也是对学生造成学生的经济负担。社区大学有的是非常实用的:比方美国是个汽车的王国,修汽车的人可能不需要四年的时间才能修汽车,如果真的实践的话,很可能两年出来就是一个很合格的技工。那何必要花四年去教育呢?”

好,听众朋友,这次节目就播送到这里,在下周的节目中,我们将继续就此话题进行探讨。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含青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