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伊拉克古代陶器展
2004.12.01 00:00 ET
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阿瑟薩克勒博物館將於12月4號到明年4月24號舉辦題爲“伊拉克與中國:陶器、貿易和創新”的古代陶器展覽,並於星期二邀請媒體提前參觀。下面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林坪的報道。
在星期二的預展中,阿瑟薩克勒博物館主任 朱利安-拉比介紹說,巴格達和巴士拉這兩座飽嘗戰火洗禮的伊拉克城市在1200年前是另一副景象。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地跨歐、亞、非,從公元8世紀一直到公元13世紀中期,巴格達是這個龐大帝國的中心,從全球進口貨物。而位於阿拉伯灣的巴士拉就成了巴格達的門戶,那裏貿易和製造業發達,陶瓷業就是其中之一。朱利安-拉比 說:
“這個帝國需要大量進口的和自產的貨物。隨着進口中國陶瓷製品,巴士拉的陶瓷業發展起來,並在短期內發明了兩種對全球非常重要的制瓷技術:青花瓷和給陶瓷上採上釉的技術。”
談到新陶瓷技術的產生,阿瑟薩克勒博物館的客座館長傑西卡-哈利特介紹說,從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的貴族大量購買絲綢、茶葉、陶瓷等高級中國商品,
“當地的陶瓷沒法跟中國陶瓷比,從中國進口的陶瓷非常白、非常純,當地市場對高級陶瓷製品的需求很大,伊拉克手工者很快開始仿造中國陶瓷,後來又加上自己的創新。因爲中國陶瓷的原材料和工藝流程難以獲得,伊拉克的陶瓷工人着重於模仿中國瓷器的外觀。中國陶瓷的黏土是白色的,而伊拉克的黏土是黃色的,爲了使陶瓷變百,伊拉克人發明了白色的釉採。”
朱利安-拉比介紹說,青花瓷技術後來傳到中國,並在14世紀的時候成爲成熟的中國傳統制瓷技術,至今影響全球。給陶瓷上採上釉的技術,向西傳到西班牙,並在文藝復興時代在意大利產生影響。
伊拉克駐美國大使倫德-拉希姆介紹說,巴士拉在公元9世紀達到鼎盛時期,成爲阿拉伯地區的重要港口,近代的巴士拉也是各國商人云集、多元文化共存的地方,
“人們應該知道,當時海運比陸運更容易、安全和快捷,陸上的絲綢之路現在受到人們的重視,但這條從巴士拉出發,連接近東和遠東的海上航線往往被人們忽視。”
倫德-拉希姆傷感的說,這次展覽的規模非常小,因爲巴士拉是伊拉克受破壞最嚴重的城市,經歷了30年的戰爭,野蠻的鎮壓和嚴重的環境破壞。不過,在過去的一年半中,巴士拉人努力重建巴士拉,想要讓巴士拉城重新煥發活力。倫德-拉希姆認爲,這次展覽是巴士拉從廢墟中崛起的象徵。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林坪的報道。
相關及近期報道
- 楊繼繩出新書,訪談趙紫陽受關注
- 香港法輪功否認干擾衛星電視節目
- 雕塑家蔡志松的作品在北京引起爭議
- 張純如的死訊震驚洛杉磯僑界
- 中國允許外國公司和中方合作設立製作廣播電視節目的合資公司
- 香港評論中足隊:愛國主義不能守住體育精神
- 中國足球到底怎麼了?(圖片報道)
- 互聯網時代讀書習慣改變?
- 中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建互聯網通訊系統
- 亞太事務研究中心舉辦張純如追悼會
- 深圳處理電影《時差七小時》相關問題
- 上海文廣傳媒集團將推出英語電視
- 中國足球界“貴族革命”暴露腐敗叢生現狀
- 英國官員批評亞洲移民包辦婚姻習俗
- 章詒和獲獨立中文作家筆會自由寫作獎
- 蔡國強藝術作品展覽
- 暢銷書《禪機》在中國是否會被禁?
- 美華裔畫家作品在世界宗教盛會展出
- NBC辦展紀念民主制度和公民權利
- 黃浦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