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伊拉克古代陶器展


2004.12.01 00:00 ET

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阿瑟薩克勒博物館將於12月4號到明年4月24號舉辦題爲“伊拉克與中國:陶器、貿易和創新”的古代陶器展覽,並於星期二邀請媒體提前參觀。下面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林坪的報道。

在星期二的預展中,阿瑟薩克勒博物館主任 朱利安-拉比介紹說,巴格達和巴士拉這兩座飽嘗戰火洗禮的伊拉克城市在1200年前是另一副景象。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地跨歐、亞、非,從公元8世紀一直到公元13世紀中期,巴格達是這個龐大帝國的中心,從全球進口貨物。而位於阿拉伯灣的巴士拉就成了巴格達的門戶,那裏貿易和製造業發達,陶瓷業就是其中之一。朱利安-拉比 說:

“這個帝國需要大量進口的和自產的貨物。隨着進口中國陶瓷製品,巴士拉的陶瓷業發展起來,並在短期內發明了兩種對全球非常重要的制瓷技術:青花瓷和給陶瓷上採上釉的技術。”

談到新陶瓷技術的產生,阿瑟薩克勒博物館的客座館長傑西卡-哈利特介紹說,從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的貴族大量購買絲綢、茶葉、陶瓷等高級中國商品,

“當地的陶瓷沒法跟中國陶瓷比,從中國進口的陶瓷非常白、非常純,當地市場對高級陶瓷製品的需求很大,伊拉克手工者很快開始仿造中國陶瓷,後來又加上自己的創新。因爲中國陶瓷的原材料和工藝流程難以獲得,伊拉克的陶瓷工人着重於模仿中國瓷器的外觀。中國陶瓷的黏土是白色的,而伊拉克的黏土是黃色的,爲了使陶瓷變百,伊拉克人發明了白色的釉採。”

朱利安-拉比介紹說,青花瓷技術後來傳到中國,並在14世紀的時候成爲成熟的中國傳統制瓷技術,至今影響全球。給陶瓷上採上釉的技術,向西傳到西班牙,並在文藝復興時代在意大利產生影響。

伊拉克駐美國大使倫德-拉希姆介紹說,巴士拉在公元9世紀達到鼎盛時期,成爲阿拉伯地區的重要港口,近代的巴士拉也是各國商人云集、多元文化共存的地方,

“人們應該知道,當時海運比陸運更容易、安全和快捷,陸上的絲綢之路現在受到人們的重視,但這條從巴士拉出發,連接近東和遠東的海上航線往往被人們忽視。”

倫德-拉希姆傷感的說,這次展覽的規模非常小,因爲巴士拉是伊拉克受破壞最嚴重的城市,經歷了30年的戰爭,野蠻的鎮壓和嚴重的環境破壞。不過,在過去的一年半中,巴士拉人努力重建巴士拉,想要讓巴士拉城重新煥發活力。倫德-拉希姆認爲,這次展覽是巴士拉從廢墟中崛起的象徵。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林坪的報道。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