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农民“老龄化”,十年之后谁种田

中国媒体警告,由于种粮收益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谋生,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民“老龄化”问题突出,中国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

隶属中国官方新华社的《经济参考报》12号发表一篇有关中国农村务农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文章,题目是“种粮农民老龄化,10年后中国由谁来种田?”该报记者最近在川豫鄂三省产粮区进行的调查发现,尽管近年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但由于种粮仍没有走出“比较效益低”的怪圈,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日益“老龄化”,农业生产“后继乏人”。一些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甚至忧虑“十年后谁来种田?”的问题。

报道指出,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呈现“年轻人不愿种田, 年老人快种不动了”的情况。一些村庄的抽水机要七八个人抬,但村里连抬机器的人都找不齐。在有些村子,有人干脆把地送给别人种,举家外出打工。报道援引一位农民的话说, 村里的年轻人没人愿意种地,也不会种地,因为,种田又苦又累,还挣不了几个钱。村里的老农再过十年就干不了了,到时候谁来种地啊!

就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本台记者采访了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的中国社会问题专家夏明先生: “首先就是中国过去十几年最根本的矛盾就在于土地养活不了农业人口。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青壮年劳力就必须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到沿海城市或大城市做工,这样才能养活家里人。因为只有青壮年劳动力才能有能力和体力离开农村到外面去谋生,就把大量的老人、孩子和残疾人留在了农村,造成很大的问题:第一,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他们的生活质量肯定会下降;另一方面也没有年轻人在身边对他们的照顾。从社会的角度讲,这是一个很大的影响,比如小孩的教育、老人的照顾等都受到了影响。”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先后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制订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优惠政策。但这一切并没有减缓农民弃农外出的脚步,种粮成了“老年人”的事。

报道认为,究其根本,种粮效益低是症结所在。虽然国家对种粮农民有一些补贴,但是很多地方的农民人均耕地才一亩多,化肥、种子等又一个劲地涨价,种地还是不划算。一遇天灾,亏本是经常的事。有农民反映,种粮保口粮、赚点油盐钱还可以,靠种粮致富,难上加难。

与此相反,务工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家庭的主要现金来源。仅以四川为例,今年上半年,全省转移输出劳动力17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46.9亿元,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量的贡献率达68%。

报道援引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晓明的话说,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村一家一户的超小规模生产,加之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等因素,使得种粮比较效益低的矛盾异常突出,因此,种粮农民“老龄化”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还将持续下去。

美国博尔大学的郑竹园博士认为,中国农村应该走合作化加机械化的方式应对这个问题: “将来农业是很大的问题,现在每个人都有一小块的地。这小块的只有农村老弱妇孺来耕田。将来组建一个合作社,可能各家的小块地要合并,采取农业机械化,机械代替人力。所得大家一起分配。”

报道建议:在现阶段,国家应在坚持已有惠农政策的前提下,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进一步“安农心”,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种粮农民有利可图。继续坚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地基本战略,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从更宏观的层面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