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开设高尔夫球课”事件引发争议(二)

在上周六的同一节目里,讨论了厦门大学建高尔夫球场,校长并表示会把高尔夫课程列入大学生的课程,在有的专业高尔夫球课程甚至是必修课的问题。今天我们将就这种设想是不是切合实际、以及高尔夫球是否应当成为大学必修课等争议,继续进行探讨。下面请听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含青的采访报道。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不久前在山东大学参加高校合作与发展论坛时透露,两个月后,国内最漂亮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将在厦门大学建成投入使用,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其中对管理、法学、经济和软件学院的学生还是必修课。之后,国内一家网站专门以“高尔夫球是否应成为大学生必修课”为题开设了一项网络调查,投票表示赞成的网民占46%,他们认为厦大此举为适应就业市场化需求,是摆脱高等教育模式化和平庸化 的新尝试。而反对的占48%,认为是对教育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在上周的节目中,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谈到,在目前中国教育经费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中国高校的主要任务不应当是去培养精英,而是要注重提高广大公民的文化素质。他举中国培养奥运冠军为例说:

“就像中国为了培养奥运冠军,实际上每个冠军国家投入了多少亿以上,但是全民的健身运动却可能没有开展起来。这样一种体育竞技式的东西不能够复制到教育中。所以我反对精英教育,而应该对广大的老百姓更多的教育机会。所以厦大开高尔夫球课未尝不可,但不要把大学的方向弄偏了。当然现在国家拿出很多钱来办大学,那么大学也要培养精英,其中也必然会冒出一些精英,但是大学的基本培养原则不是培养精英,而是培养合格的人文、道德、心理健康的同时能够有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公民。”

胡星斗教授说,如果厦门大学是国立大学,就应当着眼于大学的整体发展方向,注重公民教育,他接着说:

“如果它是私立大学,那它就有更多的选择权。如果它拿的是国家的经费,那它不应当把这么多的经费搞大型高尔夫球场,这完全是糟蹋了国家的财政支出,或者是浪费了,低效益地使用了。如果国家的财政更多地投入到义务教育中,那带来的效果可能更大。我们的大学也要培养精英,但这只是个副产品。更多的是培养公民。这个副产品的培养不能用大量的财力,特别是国家的大量的财力。不能说学营销学就培养大学生喝酒的、公关的能力。这样的思维是不对的。”

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的蓝云博士则表示,他所在的大学有个很好的高尔夫球场,如果厦大有条件修建的话,并非不可以,但要把它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就有偏差。蓝云博士接着说:

“而且我觉得现在国内大学规模都非常大,如果厦大,象我们大学有3万个学生,每个人都要求高尔夫球课的话,一个球场是根本不够的。除非它24小时开放,日夜不停。所以从理念到可行它都是不行的。不过是故做惊人之笔罢了。”

蓝云博士接着谈到美国大学如何开设高尔夫球课的情况,他说:

“它有网球、篮球、排球课,都是作为体育课的一个部分去选,每个大学生都有体育课必修学分。可以修你所喜欢的运动。但没有一个学校说所有的运动中高尔夫是最精英化的,所以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学,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中国媒体的报道援引厦门大学有关人士的话说,因为土地是学校自己的,因此建设成本和开设高尔夫球课的场地成本并不算高。但美国耶鲁大学教师康正果指出,厦门是寸土寸金之地,厦大完全没有必要建立豪华昂贵的高尔夫球场:

“中国官员干任何事情都喜欢强加,变成一种一个规则一样的东西,这就是自从中共执政以来的一个弊病,现在商业上的东西都要变成由官方强加。厦门寸土寸金的地方,有那么多钱的话,应该给那些没房子住的居民建一些居民小区。所以这完全是没必要的。搞高尔夫草地其实也是对自然生态的一种破坏。”

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院社会学副教授邓晓刚也表示,中国的教育投资本来就不足,国立大学不应当拿国家的钱来作这样的事情:

“哈佛大学都没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都没有。高尔夫实际上是一项很昂贵的运动。这么贵,用纳税人的公益资金做这些,你想有的学生连学费都付不起,那还是应该把钱用到实处。但是厦大可能为了突出自己独特的地位,因为大学都普及了,所以想引来更多人的关注吧。但是从培养大学生的角度来讲,这不是应该作为必修课的。”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最后表示,按照经济学的研究,一个国家对初级教育的投资越多,它的收益越大,而投入到高等教育的产出则相对较小。胡教授说,尽管在现代社会,高尔夫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交际手段和娱乐方式,但是,在国家教育经费不足、大学学费年年上涨的情况下,学校更应当作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含青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