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资制度的利弊之争(一)

0:00 / 0:00

(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中国领导人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总理温家宝并在两会期间表示,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着眼于困难群体。困难群体生活的改善关系到中国政府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困难群体生活的改善又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最低工资制度密切相关。不过,这一最低工资制度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为了维护依靠工资维生的最底层民众的权益,但其出发点、实施过程以及效果等却也引发着不同的争议。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寇天力为您制作的六集特别报道《最低工资制度的利弊之争》的第一集。

workers-200.jpg
图片:北京建筑工人在进行高空作业 (法新社)

近期以来,中国政府要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并按有关规定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农民工最低小时工资标准。一时间,最低工资标准成为社会、学界讨论的一大热门话题。最低工资标准,顾名思义,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在支持最低工资制度的学者看来,推行最低工资制度首先反映了观念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北京理工大学经济与社会学者胡星斗教授说:

“我想,现在的市场经济既要效率优先,也要兼顾公平。设立最低工资制度实际上就是保证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或者说,现在的市场经济应当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它不是象过去马克思所批判的那样的、市场经济好像完全是一种人剥削人的制度。其实,发展到现在,我们可以说,市场经济是要兼具人道主义精神的。所以说,在市场经济中,确立保证工人的地位、确立最低工资制度,正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之一。”

中国经济在近年来获得长足发展,GDP不断增加,世人有目共睹。但同一时期,中国劳动者的工资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却没有得到相应提升。胡星斗教授说:

“特别是对于中国,工人的工资都普遍比较低,中国的工资率,也就是工资总额占GDP的比率大概只有百分之十一,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就是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发达国家占百分之五六十,世界平均也要有百分之四十多,中国只有百分之十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就更有必要建立最低工资制度。”

在市场经济中,确立保证工人的地位、确立最低工资制度,正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之一。

另外,最低工资同时与社会的弱势群体相联系。这些弱势群体的人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缺乏捍卫自身利益的能力,也理应成为政府政策照顾的对象。因此,在赞成设立最低工资制度的人士看来,这种做法体展现了社会对弱势者的关怀,对收入低者应是好事。旅美中国社会与经济学者何清涟女士说:

“我觉得中国当然应该设立最低工资,因为在中国劳动力供过于求,那么在劳动力竞争非常激烈的时候,雇主很容易压低劳动者的工资。那么有了这么一个标准,而且如果又能够把它落到实处,我觉得还是可以使劳动者的处境有所好转。”

现在旅居法国的中国劳工活动人士蔡崇国多年来对中国的企业以及劳工处境有着深入观察和研究。他在谈到中国制定最低工资制度的必要性时指出:

“中国制定最低工资制度的必要性首先是,在中国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工人最低工资的标准制定就是任何一个工人刚开始被雇佣的时候,他的工资标准不能够低于这个数字。没有这个基本的法律规定,而且使这个规定成为众所周知的事情,中国的资本家们、中国的企业老板们会把工资降低到一个更低的限度,因为除了舆论和法律的规定以外,中国的老板和企业领导没有任何其它的约束,不象西方那样有舆论的监督和工会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呢,如果不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企业老板和企业领导就没任何限制了,这是中国的一个现实。”

从社会角度来讲,这也是大势所趋。中国劳工的权利很大程度上还是没有得到保护,所以通过立法的手段,确保最低工资实际上是他们对这些非常辛苦的最底层的工人的最基本的一个保障。

在当今的中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关注民生为核心内容的情况下,关怀社会上的低收入人群成为大势所趋。美国迈阿密大学管理系教授经济学家陆亚东也表示,这是件好事:

“从社会角度来讲,这也是大势所趋。中国劳工的权利很大程度上还是没有得到保护,所以通过立法的手段,确保最低工资实际上是他们对这些非常辛苦的最底层的工人的最基本的一个保障。这是个好事情。你要真的到中国的底层看看,中国的劳工,尤其是偏远的、离市区远的这些劳工,他们的生活环境是非常差,非常差。所以从长远来讲,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永久性的、还是临时的,这些工人的最低工资都应该得到保障。”

除了大环境和亲民政策的因素外,对于设立最低基本工资制度的具体好处,一些传统的赞成观点还认为,当社会失业率居高不下时,单个工人面对裁员减薪的威胁,没有协商的能力,雇主有可能趁机将工人的工资压低;而最低工资标准,至少从形式上可以为工人们提供讨价还价的法律依据。当然,这种法律依据最后能否成为工人们获得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薪金的保障还受到是否有为工人们的利益据理力争的工会等因素的影响。何清涟说:

“至少从形式上是好的,就是要让他们具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能力,成立自己的组织。比如说,劳动者过多,竞争太激烈了,他们自己主动放弃(合理的报酬)这种情况也有,还有就是老板呢,可能看到了这个标准,所以就先与劳动者之间达成某种协议,就是,我要用低于这个工资标准的工资雇佣你,你答应就做,不答应就走人,那么劳动者为了获得这个机会,也可能就会让步。我觉得在中国这样的情况都是可能发生的。在中国很多东西不但是要定出来,最重要的是要把它落到实处,让它产生原来预期的作用,不要让一些制度性障碍和别的种种社会障碍使它流于虚文。在美国也是一样,美国为什么不是由企业员工个人跟老板谈判,而是要由工会(来谈),就是因为只有工会才能把大家的意见协调起来,去做集体谈判。”

我觉得中国当然应该设立最低工资,因为在中国劳动力供过于求,那么在劳动力竞争非常激烈的时候,雇主很容易压低劳动者的工资。

另外,中国社会当前的一个问题是,城市化步伐加快造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务工。激烈的竞争、劳动保护条例的不健全、以及对农民工的歧视等经济、社会因素造成许多打工者工作条件恶劣、饱受经济压榨。而传统的对最低工资制度的另一个支持点就是,它可以解决雇主剥削工人工资的问题,还有利于解决低技术工人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却很低的“在职贫穷”现象,使他们免遭歧视,从而维护劳动者的尊严。蔡崇国说:

“现在(的情况)就是工人农民没钱,打工的人就不是人,谁都可以随时处置他们;这是一个人的尊严的问题,是一个把人当人、把工人农民当人的问题。现在的企业家,他们跟政府的关系非常密切,跟法律,跟法院、公安、媒体的关系都非常密切,他们都是一种无形的广泛的联系,而工人都是一个个的单个的个人,他们怎么可能有尊严。这个(若)组织起来,(可以)使工人变成受尊重的人,有尊严的人,象西方一些国家(的工人那样)。”

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最低工资制度可以使部分劳动者的收入增加,社会消费水准也可望随之增加,有利于造成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同时,低收入者的薪金有了保障,有机会减少因收入过低而衍生的社会问题,而这点,对正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并希望确保稳定的中国政府来说,也非常重要。蔡崇国说:

“这(设立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会对社会各个阶层有好处。工人他们的待遇提高了,社会购买力提高了,那么国内的市场也扩大了,国内的各个企业它们的产品卖不出去的现象又可以减轻,国有企业、民族企业才会发展,民族企业不管是国有的还是私有的就会发展。你可以设想,如果是农民工他们在农村的家庭能够买得起电视机、电扇,能够用得起电,买得起电冰箱,中国的家庭、工业就会有多大的发展。如果他们能够买得起那些高档的消费品,国内的市场会有多大的扩张,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以依赖于出口的现象就会有根本的改变。它对政府也有好处,因为现在很多地方的政府非常担心失业下岗工人闹事,也很担心、也对很多农民工的问题处理不了而头疼。”

设立最低工资制度的益处似乎显而易见,赞成者的观点也一目了然。不过,最低工资制度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也因为它的出现同时也伴随着许多反对的声音。那么,对于这一制度,持反对意见的中外专家学者们又是怎么考虑的呢?下次节目,您将听到反对设立最低工资制度的中外专家学者们的声音。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寇天力的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