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家古清生批评中国文坛缺乏忧患意识

0:00 / 0:00

(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北京作家古清生最近在他的博客上发表文章,批评当今中国文坛缺乏忧患意识,文人粉饰太平。 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含青的采访报道。

古清生在这篇题为《中国文坛晃来晃去的都是杨朔》的文章中这样写到,

“记得新时期文学开始阶段,有一股批杨朔的潮流,认为杨朔是一位粉饰太平的高手,在5、60年代中华民族那么苦难的时候,居然写出《荔枝蜜》、《茶花赋》和《雪浪花》这样的散文。2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文坛就已经有着忧国忧民的意识、或者出来了一些锋刃力著了么?”

“记得新时期文学开始阶段,有一股批杨朔的潮流,认为杨朔是一位粉饰太平的高手,在5、60年代中华民族那么苦难的时候,居然写出《荔枝蜜》、《茶花赋》和《雪浪花》这样的散文。2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文坛就已经有着忧国忧民的意识、或者出来了一些锋刃力著了麽?”

古清生的答案是没有,他先自我批评说,他本人也没有写出忧患之著,其深刻理由是自己还想混口饭吃。接着他又批评在当今中国文坛晃来晃去的作家,要以师团论,一个个都象当年的杨朔先生,聪明又机巧地选择着局部性的美丽或时段在小心翼翼地写作。古清生说,德国汉学家顾彬先生说的没有错,中国文坛现在没有什么好东西,除了语言垃圾,还是语言垃圾。古清生 说,“活着,仅仅是活着,这是中国文坛的现状。”

就古清生的这篇文章,美国耶鲁大学中文讲师苏伟评论说: “我知道前段顾彬说‘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很多人有很激烈的反应。我在海外教中文,我也请我的美国学生看中国的文学作品,我从他们的感觉反应基本上可以看出来顾彬的那种反应是:我们自己关起门来觉得现在一年能出多少长篇小说呀、有多少评论呀、好像觉得自己的作品多么了不起,但放在整个世界文学的格局里我们的东西很可怜,更不用说他提到的关心社会的、80年代的那种带点人性的、热情的、真实的面对人性真相的东西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少。”

不过,苏伟认为,这样的批评能否起到作用,也值得怀疑,因为现在的中国是犬儒主义和逃避主义当道的时代,中国文坛的现状受大环境的影响,非短期内能改变。美国的中文杂志《观察》主编陈奎德说,中国文学界的现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他说: ACT3

当然,陈奎德说,对中国的作家也不能一竿子打尽,据他所知,目前仍然有一些人在力图尽一个作家的职责: “因为自从毛泽东时代以后受到的很多的其他方面的压制以后就开始寻找自己的生活的一种生存状态。80年代曾经有过一段大家觉得可以说自己的话,出现了一些新迹象,包括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在试图探索一条新的路,写作的空间比过去大得多了。但80年代后期整个文坛就开始萎缩了,受到了政治的高压和经济上的诱惑。我觉得他们说的在某种程度上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被问到中国文坛今后的走向,美国耶鲁大学中文讲师苏伟表示: “看不到什么走向,我看到的大家都是很满足、很自得的。这个主席、这个作家、那个总裁,都过得很满意。文坛已经平面化、单面化、无意义化了。”

《观察》主编陈奎德则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他说: “就现在的状况,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苗头,在过去花里胡梢的各种试验和形式上的各种对外部模仿的潮流过去之后,现在慢慢有一股踏踏实实面对中国人的现实生活而产生出一些作品的潮流,我想将来也会有这方面的一些相应的成就出来。”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含青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