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0%以上的民众盼望改变户口制度

0:00 / 0:00

(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最近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近92%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改革中国目前的户籍制度。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

中国官方的中青网星期一报道说,中国的曾在一段时期起到过重要历史作用的户籍管理制度,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弊端开始显现。例如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保医疗、教育、就业、交通事故赔偿存在着公民“同命不同价”等不合理规定,这些都导致改革目前户籍制度的呼声日涨。

这项有11168人参加的民调显示,有57%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户口的最大作用是“方便孩子上学”,有近36%的人认为,户口“能提供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切实保障”。有人说,说白了,当前的户籍改革就是户籍部门给你一张进城的门票,但是如其他部门不买账,城里人的福利还是没有你的份儿。更要命的是,不光城里人的福利没你的份儿,农民的退耕还林补贴、农村合作医疗,也跟你没关系了。

不久前,《半月谈》杂志的一篇报道引起又一波对中国户籍改革的关注。报道称,由国务院14个部门组成的6个调研组,在2006年分赴全国12个省市就户籍改革工作进行了综合调研后认为,当前进一步深化户籍改革,已经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时机基本成熟。旅居法国的中国劳工活动人士蔡崇国先生,就中国的户口制度对劳动人民权益的危害表示:

“有相当一大批民工没有城市户口,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更恶劣。还受到很多的社会歧视,包括坐公共汽车,孩子上学,上医院等等都有一种污辱性的待遇。同时,他们的工资会更低。去年,受国务院委托,中国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就中国农民工的状况做了一个调查,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的工资要比城市工人低40%到50%,同时大部分人没有医疗保险,退休金更没有保障。他们交纳医疗保险但不能享受,因为很多民工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打工,而中国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没有全国的网络,他们离开一个地方,那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甚至失业保险就等于是白交了。”

在中新网的有关调查中,40%多的受访者认为,现在户口仍很重要,有23%的人表示,如果在“好工作”和“解决户口”之间非要作出选的话,自己宁愿选择“解决户口”。 这一结果显示,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附加在户口上的福利待遇,在城乡差异、区域差异依然巨大的今天,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报道说,中国社科院教授党国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例说:拥有北京市户口的市民,如果年收入低于2500元,就将被纳入低保范围。而在中国农村,年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民估计差不多有两亿。如果允许的话,他们当然向往北京户口,这样就可以享受低保补贴,医疗补贴,和养老金等;如果没有房住,还可以获得政府建的廉租房。

美国中文互联网杂志“中国事务”的主编伍凡先生,就中国户口制说:

“共产党为了控制人口和流动人口,生怕掌握不住,老百姓觉得自己是二等公民,尤其是农民,没有国民待遇,没有平等待遇。实际上有城市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三个不同的类型,等于是一个国家里就有等级制了。”

广东省2001年10月出台政策,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制度,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但不到半年,当局就宣布暂缓执行这项改革的有关内容。郑州市在2003年宣布入户政策完全放开、允许外地人员以“投亲靠友”等方式办理城市户口时,也是好评如潮,但在2004年后,当局同样以“暂缓人口激增带来的城市压力”为由,踩煞车叫停。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不久前在调研中发现,许多进城务工人员虽然长期在城市居住,却无法享受城里人的待遇。调查中还有人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做的是,解决城乡差异、城乡不平等的问题。这显然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不少官员和市民抱怨,户籍改革后,大量农民进城,对城市管理冲击很大。

报道援引专家的话说,当前制定户籍改革措施的人都是城里人,论述户籍改革的人也是城里人。全国人大在讨论涉及户籍改革的法规时,应该听听乡下人的声音,讨论改革措施时应该有乡下人的代表参加。乡下人进城工作生活应该能享受到公民应有的权利和福利,这些权利绝不是官方或城里人对乡下人的恩赐。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