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新年伊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兵种都在积极提高信息化作战能力。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
中国官方的”人民日报”日前报道说,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和胡锦涛主席的指示,人民解放军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转变,一场提高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的训练变革已在全军部队全面展开。
香港的军事评论家马鼎盛表示,解放军各兵种已把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训练纳入军事训练大纲,不断探索相关训练方法和联合作战战法:
“比方说反卫星的试验成功,据说是有4次都不成功,最后成功了,就掌握了反卫星技术了。向太空战迈开了一大步。还有 今年初的演习密度和演习规模,这个规模不但是人数和武器装备的规模还有三军联合演练的规模,形成立体的信息化,通过卫星、通过预警机、通过地面强大的有限、无限的光纤通讯,总之,给人一种印象就是信息战的水平和规模在不断提高。而且强调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和对抗反脉冲弹、反干扰等等。”
“复杂电磁环境”这个军事术语到底意味着什么呢?马鼎盛对此表示:
“简单来讲,现在所使用的实战的电磁脉冲弹是由60年代的美国核爆的时候意外发现的,这是一个副产品,除了用冲击波、核辐射来杀伤人之外,还有电磁脉冲。电磁脉冲可以使很大面积的一个地方,比方说半径几百公里甚至一千几百公里范围之内的电子通讯甚至是照明、甚至是发电网等等这些有关电子方面的东西都会受到核爆引起的电磁脉冲的破坏。”
马鼎盛先生认为,在邓小平和江泽民时代,中国军事现代化有两个重点,就是军事机械化和信息化作战能力的提高。胡锦涛上台之后,军事现代化就转变为一个中心,就是信息化作战能力的提高:
“所以到胡锦涛,就只提军事信息化是一个中心,这说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信息化的重视,它有一个完整的过程。现在已经完成了。认定了信息化才是第一战斗力,没有信息化,机械化是死的。”
美国西东大学政治学教授杨力宇教授说,虽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和美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解放军信息化作战能力提高的速度让美国感到中国军力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从陆地到基地达到一个在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一个老旧的气象卫星,美国是非常震惊的。因为美国和现苏联差不多花了20年时间才达这个能力。中国开始研发这个武器也不过是最近8年。何况美国认为中国军力的扩张威胁到台海的和平,因为中国现在几乎有900枚飞弹是对准台湾的,而且也威胁到亚洲军力的平衡。”
香港的军事评论家马鼎盛认为,解放军的信息作战能力训练正在从推动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向复合运用的方向发展,但和美国等军事强国相比,中国军队信息化作战能力仍缺少实战考验。
以上是本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